铺排式对比凸显“王道”之妙论

时间:2022-08-07 01:23:22

《寡人之于国也》在写作手法上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巧设譬喻,迂回曲折,善用寓言来说理;比如逻辑谨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来布局;比如词丰笔活,理足气盛,用有力的铺排、考究的用词和句式来表达等。

另外,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进行说理,形成了排山倒海般的宏伟气势,我们一般称之为铺排式对比。孟子正是通过铺排式的对比手法凸显了他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高妙之论。

在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时,孟子用“寡人之于国”与“邻国之政”进行对比,指出梁惠王治国的“用心”于民,与不知满足地一味向民征敛没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把“河内凶”与“河东凶”的治理办法摆出来进行对比,表明梁惠王救灾其实是治标不治本,拆西墙补东墙。这两个对比为下文孟子为梁惠王解疑作好了铺垫。

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举出“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以败逃距离的远近进行对比,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从而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在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时,作者更是运用了大量的铺排式对比手法。

在阐述“王道之始”的政策时,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并说明采取这些措施会收到的效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暗中与“违农时,谷无食;数罟入池,鱼鳖无食;斧斤不以时入山林,材木无用”形成了对比,轻而易举就把两种结局摆在了梁惠王的面前。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与“谷与鱼鳖无食,材木无用”从而“使民养生丧死有憾”形成对比,进而说明治国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实施“王道”。

在阐述王道之成的政策时,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就是“使民加多”的巩固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与“五亩之宅,不树之以桑,五十者无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七十者无可食肉。百亩之田,夺其时,数口之家,饥矣”形成了鲜明对比。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也与“不谨庠序之教,不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负戴于道路”形成了对比,收到了很好的说服效果。

在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时,孟子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说理。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他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另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暗中也与“狗彘不食人食,涂无饿莩”或者“狗彘食人食而知检,涂有饿莩而知发”形成了对比。孟子还用“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进行比较,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总之,孟子在文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具有超强的论辩性。

上一篇:剑奴之血 第3期 下一篇:换换看人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