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水提物解热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8-07 12:47:43

干姜水提物解热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 要】目的:观察评价干姜水提物的解热和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干酵母致热法,观察干姜水提物的解热作用;应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小鼠光辐射热甩尾法,观察干姜水提物的镇痛作用。结果:干姜水提物(1.5g/kg)的大鼠在给药后的第2、4小时体温明显降低(P

【关键词】干姜水提物;解热;镇痛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02-02

我国对干姜的利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春秋《论语》中曾记载孔子“不撒姜食”的生活习惯。干姜为温里之药,具有温经止痛、温通血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止咳等功效。元代张洁古的《洁古珍珠囊》对干姜的作用做了如下概括:“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沈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实际包括了干姜对消化、呼吸、循环、运动神经等多种系统的作用。但直接食用干姜有许多不便之处,如过于辛辣、携带不便、难以控制剂量等。本研究将干姜的水溶性成分经提取分离、冷冻干燥成粉末,初步探讨其在解热镇痛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干姜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雄性Sprague-Duwley大鼠,体重(200±20) g,清洁级;昆明种小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购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许可证号:SCXK(鲁)20050015。

1.2 药物与试剂 干姜,产地莱芜,经泰山医学院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鉴定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干姜水提物的制备:将干姜粉碎后,加5倍的蒸馏水(W/W)冷浸120 min以上,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30 min,趁热抽滤,于药渣中加入3倍蒸馏水,浸泡30 min,加热至沸腾,维持微沸10 min,趁热抽滤,弃药渣,合并2次滤液,由旋转蒸发仪浓缩,再经真空冷冻干燥器冷冻干燥成粉末。临用前蒸馏水溶解、配成15%及30%的混悬液供实验使用。吲哚美辛肠溶片(山西临汾云鹏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50501):临用前将其研磨成粉末,精密称定20 mg,加蒸馏水20 mL溶解,配成0.1%的混悬液供实验使用。干酵母(山东西王酵母有限公司,批号051014):临用前加蒸馏水研磨,配成20%的悬液供试验使用。冰醋酸(益林化工厂,批号990310):临用前加蒸馏水配成0.6%的溶液供实验使用。

1.3 仪器及设备 TF-2光热测痛仪: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制造;AX205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力多公司;体温计:东阿阿胶阿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FD-1B-50冷冻干燥机: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RE-52A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小鼠固定笼:自制,由50 mL塑料试管和20 mL一次性注射器针管嵌套而成,外用黑色塑料袋粘住避光。

1.4 方法

1.4.1 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大鼠于21~23 ℃实验室适应1周后开始测肛温,将肛表涂上凡士林,将其后插入大鼠,插时根据直肠的解剖位置,顺流而进。在肛表上做一个标记,每次都要插到标记处,放置3~5 min后取出读数。每天适应性测肛温2次,连续3 d。正式实验前禁食10 h,自由饮水,次晨测肛温2次,间隔1 h,取平均值为正常体温。选取2次温差不超过0.3 ℃,平均肛温在36.6~38.3 ℃的大鼠,于背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悬液10 mL/kg。致热6 h后,取肛温升高0.8 ℃以上的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干姜水提物高、低剂量组,吲哚美辛组,每组10只动物。干姜水提物高、低剂量组分别灌服30%、15%干姜水提物混悬液,即含干姜水提物3、1.5 g/kg;吲哚美辛组:灌服0.1%吲哚美辛混悬液,即含吲哚美辛0.01 g/kg;模型组,在同等条件下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各组大鼠以10 mL/kg等容积灌胃给药,给药后1、2、3、4 h各测肛温1次。比较各组动物体温下降值的差异[1-3]。以成模体温为基数,计算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值(℃)。

1.4.2 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影响[3] 取体重(20±2)g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干姜水提物组、吲哚美辛组,每组动物10只。干姜水提物组灌服30%干姜水提物混悬液,即给予干姜水提物3 g/kg;吲哚美辛组:灌服0.1%吲哚美辛混悬液,即含吲哚美辛0.01 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各小组小鼠均给予20 mL/kg等容积灌胃。给药后40 min,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0.6%醋酸,0.2 mL/只,观察15 min内各组发生扭体反应的动物数,计算各组的镇痛百分率(P)。P=[(给药组无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对照组扭体反应的动物数]×100%[4]。

1.4.3 对小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的影响[3] 取体重(20±2)g小鼠,置于特制的小白鼠固定筒内,鼠尾从筒后盖的旁侧孔处穿出。选小白鼠尾部下1/3处做标记,作为测痛点。待小白鼠安静后,用光热测痛仪测定痛阈值,实验开始时先测3次,每次间隔5 min,取3次重复测定的平均值为基础痛阈。选择基础痛阈在2~10秒的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干姜水提物组、吲哚美辛组,均雌雄各半。干姜水提物组:灌服30%干姜水提物混悬液,即给予干姜水提物3 g/kg;吲哚美辛组:灌服0.1%吲哚美辛混悬液,即含吲哚美辛0.01 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各小组分别20 mL/kg等容积灌胃。于给药30 min,将小鼠放入实验装置内测定痛阈值(照射开始至甩尾的潜伏期),当痛阈升高到20 s时即中断照射,以20 s计算痛阈值。计算各组痛阈延长率,采用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痛阈延长百分率(%)=[(药后痛阈-基础痛阈)基础痛阈]×100%[4]。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

2 结果

2.1 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见表1。由表1可见,

3 讨论

干姜水提物是将干姜经水煎煮、浓缩、冷冻、干燥制成。本实验采用大鼠干酵母致热法来研究干姜水提物的解热作用。小剂量的干姜水提物(1.5 g/kg)对致热大鼠在给药后第2、4小时有显著性降温作用。大剂量的干姜水提物(3 g/kg)比小剂量的干姜水提物起效快,在给药后的第1小时即使致热大鼠的体温显著性下降,但干姜水提物大剂量组的大鼠给药后第2、3、4小时体温下降不明显。

灌胃给药,干姜水提物对小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和醋酸扭体反应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表明它对不同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镇痛效果,可缓解临床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

实验中所显示的干姜水提物解热镇痛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活性,减少PG和LT生成而发挥作用。但干姜水提物发挥解热镇痛作用的具体成分是什么,干姜水提物能否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疼痛传导通路、疼痛整合,干姜水提物是否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98-300.

[2] 王德才,马健,孔志峰,刘慰华.白花前胡香豆素解热镇痛抗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88-690.

[3]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06-547.

[4] 朱玉云,高允华,李娟,等.复方聚维酮碘片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9):599-602.

上一篇: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治疗慢性肺心病中的作用 下一篇:中药灌肠疗法及特定据理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