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06 11:06:14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章回小说分回标目,穿插诗词、骈句,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制造悬念的表现技法。用章回小说回目的对偶句式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分析总结中用诗词骈句,能引导、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且听下回分解”制造悬念,能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章回小说的表现技法,教师要把握好度,不是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都适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章回 技法 教学 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何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既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运用了古代诗赋中的对偶、押韵、平仄及各种修辞等手段,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它是汉语独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广泛灵活的,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皆可运用对联。

一、在导语中运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联作导题形式,是多方面的,可导出时代背景,可导出作者,可导出内容主题,可导出文体,可导出写作特点。由于对联有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它形象生动,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求知欲,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符合“乐学原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如教学《秋水》时,我用“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导入,此联包含诸多内容,引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在讲读课中运用对联。可以概括课文内容、人物性格

如教完《守财奴》后可用对联总结葛朗台的个性:“金子乃命根,守财奴成金迷;人生是交易,老父亲无人情”;概括故事情节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一自讨苦吃;假项链――无可奈何”。真可谓“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可概括主题如《游褒禅山记》“非常之观在于远处险峰;博达之学在于深思慎取”。

三、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对联,可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炼字炼词的能力

对联体现了写作中的构思、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章法、笔法等,前人学诗作文也是先从“对课”开始。就拿表达来说,对联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可说明。如苏小妹和秦观的“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是记述(也含描写)。“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是议论。“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是抒情。又拿作文的“构思”来说,对联的巧妙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如:“水凉酒,一点二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用嵌数构思巧妙;“东岳庙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用“抑扬法”曲折生姿,皆值得中学生模仿。 现在学生写诗作文往往浅、露、直,少委婉含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对联创作中的通感、意境、意象、象征、移情、拈连等等手法。来提高写诗作文和欣赏诗文的能力。本来律诗、词曲的许多句子也是对联句式,像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皆成两副对联。如杜甫《登高》中间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很工整的对联。

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寓美育于教学之中,是现代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利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有美感作用,符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许多对句,其实就是优美的对联,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老师分析得好,学生会因之而陶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讲这种对联,学生可以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从而去体现美、创造美。

对联的引用或拟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有娱乐作用。对联古来即是文人墨客争智斗巧的文字游戏,作茶余饭后增添雅兴之用。趣联巧对及对联故事有计划地与课文配合介绍,可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增加知识之用。如有人把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联成对联,读来其乐无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还可以起到表达观点,进行思想政治的作用,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符合“文道合一”的教学思想。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用来鼓励学生自强成才。对联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如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袁世凯千古,国民万岁”(寓袁世凯对不起国民)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语文教学引入对联,对激活课堂,辅助教学,培养兴趣,学会表达都是很有好处的。它一方面能让学生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从中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上一篇:略谈观察能力在初中生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关于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