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丝叶蜂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时间:2022-08-06 10:30:59

河曲丝叶蜂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摘 要:本文对危害行道树金丝柳的害虫—河曲丝叶蜂,在使用杀虫药剂连续树冠喷雾单一防治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树冠进行农药喷雾防治,树干涂刷粘虫胶闭合胶环防治的综合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总结。该技术大大降低了虫口密度,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防治效果,总有效率均达到95 %以上,有效地保护了公路行道树的造林绿化成果。

关键词:河曲丝叶蜂;金丝柳;防治;试验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13-03

河曲丝叶蜂是2002年正宁县在公路行道树栽植调苗过程中传入的一种食叶性害虫,具有爆发性、群居性和成灾性,且发生危害时间长,防治难度较大。2006年8月中旬,该虫在正宁县大面积爆发,境内几条主干公路及部分乡村道路栽植的金丝柳普遍较大程度发生,受害严重的树体上幼虫数达千只以上,树叶被全部吃光,与金丝柳混栽的垂柳、美国竹柳上也有危害,叶片被吃的残缺不全,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也影响了公路及其周围环境的绿化美化。据正宁县森防站调查统计,全县以金丝柳为主的柳树发生河曲丝叶蜂的路段达130多km,有虫株率达90 %以上,虫口密度达每50 cm长枝条有15~35头,第二年春季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密度为28~45头/m2,给正宁县辖区林业生态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灾害和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这一害虫,近年来笔者在用药选择及防治技术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采用树冠喷施杀虫药剂、树干涂刷粘虫胶闭合胶环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防治效果均达到95 %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本试验地位于正宁县城东关工业园区,省道303线两侧,东西方向。路段全长1 km,路宽15 m,两侧行道树金丝柳是2006年从外地引进栽植,株距为3 m,总株数为600株,折合面积0.20 hm2。树体生长整体良好,平均高度9~11 m,胸径15~20 cm。2006年秋天(8月中旬)开始发现河曲丝叶蜂危害蔓延,到试验时止,有虫株率达75 %,虫口密度达19头/50 cm长枝条,大部分树体基本完好,只有个别树体叶片被吃光,仅剩叶脉。到第二年春季调查,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密度为22~25头/m2,在全县130多km危害路段中属于中度及中度以下。2011年以前,针对此害虫连续危害的情况,正宁县林业局每年基本采取杀虫农药树冠喷雾为主的方法进行防治,也包括此段路在内,可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效果不佳。2011年秋季,林业局首次采用树冠喷施杀虫药剂、树干涂刷粘虫胶闭合胶环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因此路段地处城郊,便于实施防治作业、观测调查等,故选择为试验区域。

1.2 试验药剂与设计

1.2.1 试验依据 河曲丝叶蜂是以幼虫取食金丝柳等柳树叶片(以3、4龄幼虫危害最严重)而对树体造成危害,在正宁县主要危害金丝柳。该害虫具有群居性、暴食性、转移性等危害特点的食叶害虫,只要一棵树上有虫卵孵化出来,其幼虫就集中在该棵树上取食危害树叶,直至取食完整株树体的叶子后,再通过树干向下爬行转移到邻近的一棵树上继续危害。危害结束后通过老熟幼虫在树下10~20 cm土中结茧越冬,翌年化蛹、羽化出土、产卵、幼虫孵化开始危害,最后再下树越冬,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该虫不耐高温,不受阴雨天气影响,发生危害时间从8月中旬开始一直可延续到10月底树叶脱落为止。正宁县几条公路两侧的金丝柳,尤其是正周公路两侧的金丝柳已生长近10年,树势强健,枝繁叶茂,高度平均在10~13 m,胸径在20~25 cm左右,加之沿路群众多年来对枝条的采集修剪,致使树冠已经上移到树干的2/3距离以上。因此利用一般的普通高射程喷雾机单纯喷雾防治很难到达树顶部,同时受刮风、下雨、周围农户及成熟农作物、蔬菜、果品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多年来农药喷雾防治效果不佳,虫口密度下降不多,危害程度依然较为严重。

1.2.2 防治原理 粘虫胶为淡黄色、无味、无毒、无腐蚀、无残留的不透明状半液体。在自然条件下可直接使用,温度低时可加热使用。粘虫胶具有抗紫外线,抗灰尘,耐酸、碱腐蚀,不怕日晒、雨淋,抗风化等优点,有效期5~6个月以上。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胶黏度和粘着力,涂刷在树干上形成一道或几道闭合的胶环,可以将上下爬行通过树干的各种害虫粘住,使其不能动弹,失去活动能力,最后导致死亡,亦可将飞行或者碰撞到胶体上的害虫粘住致死,是目前农林生产中无公害、无腐蚀、无毒性、无污染,同时使用方便,经济适用的防治害虫首选产品。

利用粘虫胶这一特性和功能,在全面集中喷施杀虫药剂进行树冠防治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粘虫胶在树干上涂刷闭合胶环,以粘附阻止上下树转移的河曲丝叶蜂幼虫,达到双重防治的目的。

1.2.3 选药方法 基于上述情况,2011年正宁县林业局在大面积使用有机农药防治的前提下,在试验地首次选用由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河南省鹤壁市)生产的“佳多牌”粘虫胶进行防治试验。该胶包装为普通铁皮桶装,规格为1 kg/桶。

在害虫初发生期,将粘虫胶在距离地面1 m高度的金丝柳树干上涂刷一圈,形成一个闭合胶环,宽度为8~15 cm,也可先采用10~15 cm的塑料胶带缠绕在树干上,然后将粘虫胶涂刷在胶带上。

粘虫胶涂刷时间为2011年8月15日~20日,日平均气温19.2 ℃,涂刷前10 d平均气温21.3 ℃,无降雨,有微风;涂刷后10 d平均气温18.2 ℃,有零星降雨,且伴有微风。

1.2.4 试验设计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将粘虫胶直接用小铁铲涂刷在树干上形成一道闭合胶环,每棵树上涂刷一圈,胶环宽度8~15 cm不等,距离地面高度1 m,或者先用宽度10~15 cm宽的塑料胶带(地膜或者棚膜也可)在树干高度1 m处缠绕1圈,再将粘虫胶用小铁铲涂刷在树干上形成一道闭合胶环,每棵树上涂刷一圈,胶环宽度8~15 cm不等,共处理200棵;处理2,先用上述方法在树干上涂刷闭合胶环,再采用1.2 %烟碱—苦参碱乳油(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 000倍液,利用柴油机高射程喷雾机进行树冠喷雾,喷雾要求树内外喷淋均匀,达到整株树淋洗的程度,共处理200棵;处理3,单纯采用1.2 %烟碱—苦参碱乳油(产地同上)1 000倍液,利用柴油机高射程喷雾机进行树冠喷雾,喷雾要求树内外喷淋均匀,达到整株树淋洗的程度,共处理100棵;处理4,使用清水喷洒树冠及清水涂刷树干措施,处理100棵。以上方法只使用一次,不再重复。为使处理地段调查统计方便,分别简称Ⅰ、Ⅱ、Ⅲ处理区,Ⅳ对照区。

1.3 调查及计算方法

正宁县公路两侧金丝柳为多年生树木,树体高大,枝叶距离地面太高,试验调查虫口密度一般都是随机选择10棵树,在每棵树4个方位剪取危害枝条进行调查统计,以掌握危害程度,制定防治计划,确定防治时间。对于防效调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论是统计喷施农药防治杀死的害虫数量,还是采用粘虫胶粘附的害虫数量,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产生很大的误差,不能准确地反映真正的防治效果。因此,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全部采用春季在树下土壤中调查越冬老熟活幼虫数量,通过2个年度的数字对比,计算出防治效果。这样得出的结果比较准确,调查也较为方便,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应用。

具体调查方法就是在以上4个处理区中,每个处理区随即选取10株数,分别在距离每株树主干1~2 m远的4个方位设置面积1 m2的标准地,深度为15~20 cm,连续2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分防治前和防治后调查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最后将2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根据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得出那种处理方法为最佳防治技术方案。同时结合调查药剂防治后的虫口密度、粘虫胶涂环防治后粘住的害虫数量,来进一步验证防治方法选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1]。

防治效果(%)=[1-(CKO×PT1/CK1×PTO)]×100

式中PT0——处理区防治前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

PT1——处理区防治后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

CK0——对照区防治前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

CK1——对照区防治后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虫口密度调查

2.1.1 防前虫口密度 经2011年9月25日调查,3个处理区防前虫口密度(头/50 cm长枝条)分别为14、16和29,对照区为16。

2.1.2 防后虫口密度 经2011年10月20日调查,3个处理区防后虫口密度(头/50 cm长枝条)分别为0.8、0.58和2.13,对照区为8.4。对照区虫口密度降低原因为喷水的冲击力、虫体自然掉落、虫体转移、老熟幼虫下树入土及鸟类啃食等因素所致。

2.2 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调查

2.2.1 防前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 经2011年3月25日调查,3个处理区防前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头/m2)分别为21.6、20.6和24.1,对照区为21.1。

2.2.2 防后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数量 经2011年4月10日调查,3个处理区防后越冬结茧老熟活幼虫(头/m2)分别为1.1、0.5和2.25,对照区为20.3。调查结果(见表1)。

3 小结

3个处理防效均达到90 %以上,对河曲丝叶蜂均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治河曲丝叶蜂推荐方法:树干涂刷粘虫胶闭合胶环进行树干防治,再结合使用1.2 %烟碱—苦参碱乳油1 0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此种方法效果最佳。

4 总结

河曲丝叶蜂防治要点,第一,粘虫胶要选用胶黏度和粘着力很强的正规厂家产品;第二,涂刷时间可以提前到7月中下旬,因此时气温高,胶体受热变稀,便于操作;第三,选用柴油机高射程喷雾机进行树冠喷雾,喷雾要求树内外喷淋均匀,达到整株树淋洗的程度;第四,选用药剂以有机杀虫药农药为主;第五,先进行粘虫胶树干涂环防治,待幼虫总量达到20 %~30 %时再实施树冠喷药防治,做到这几点,对河曲丝叶蜂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2]。

参考文献:

[1]白岗栓,杨宝生,井明珠,等.河曲丝叶蜂的防治方法[J].陕西林业科技,2007,(01):44-45.

[2]牛晓东.河曲丝叶蜂综合防治技术[EB/OL]./qykj/detail.php,n_no=105781.

上一篇:黄河上游入河排污口情况分析 下一篇: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