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口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8-06 09:34:35

四川省人口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四川省的人口现状和趋势,尤其是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为了探求四川省人口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人口的产业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就业弹性逐渐降低,各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参差不齐,适龄劳动人口负担重,对经济增长抑制作用凸显,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抑制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比较低,抑制了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最后,针对分析结论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经济;就业弹性;抚养比;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91-03

引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川省人口总量达到80 417 528人,继广东、山东和河南之后成为全国第四人口大省,人力资源相对充裕。由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要素,所以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显示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学者对人口问题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总体呈现出一种趋势,即逐渐从人口规模转向人口结构研究[1]。人口结构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口的核心问题[2]。本文主要针对四川省,从人口的产业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文化结构三个角度考察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产业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遵循着效率的原则,人口这一主要劳动力资源也不例外,大量经验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会出现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因此,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着人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反之,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业弹性正是反映二者关系的一个恰当指标,借助就业弹性系数可以得出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就业数量变化多少个百分点,反映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化后的反映程度。

从第二产业来看,平均就业弹性为0.37,平均就业的增长为5%,与第三产业持平远高于第一产业。20世纪90年以前平均就业弹性比较高是0.7,平均就业的增长为7%,高于第三产业2个百分点,与第一产业相差更远;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均就业弹性比较低是0.24,平均就业的增长为3%,低于第三产业2个百分点。从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这都是得益于长期以来实施的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发展战略以及持续高温的房地产带动的建筑业,尤其是四川省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以后,成都及周边众多地方的房地产迅速发展。但是,明显发现20世纪90年代前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

从第三产业来看,平均就业弹性为0.44,远高于其他产业,说明其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劳动力出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就业总量出现了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就业的增长速度也出现了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的趋势。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说明,第二产业虽仍有吸纳劳动力,但在数量上低于第三产业,且对劳动力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从四川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第三产业将成为最有就业创造潜力的产业,有能力成为未来就业创造的主力军。

二、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最重要、最基础的特征,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中适龄劳动者的数量,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选取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三个比例相对数从不同角度反映适龄劳动人口和非适龄劳动人口的关系,以及三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四川省21个州市的2010年不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及少儿抚养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四川省三种抚养比均与地区生产总值呈负相关,各抚养比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将会增加80.58、54.8和70.43亿元。在各个产业中也基本都呈负相关,只有第一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老人抚养比率呈正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中9%的人在65岁以上,尤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村很多都是老弱病残在家从事种植业生产,强壮的劳动力很多都出外务工或者进行其他生产。年龄结构总体上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抚养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将会增加最多,依次为42.54亿元、39.68亿元和35.2亿元。

由于1997年开始重庆直辖市成立,因此本文根据1997―2010年的人口抚养比和经济增长率回归分析发现,老人扶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52个百分百分点,少儿扶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减少0.53个百分点。

三、人口文化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主要结论

1.就业弹性逐渐降低,各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参差不齐。20世纪90年代开始,总体就业弹性很低且变动不大,其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具有吸纳能力,且前者比后者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形成了 “海绵”效应的“挤出”状态,且“挤出”效应越来越大。

2.劳动年龄人口负担重,对经济增长抑制作用凸显,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抑制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川省的适龄劳动人口的总负担非常重,尤其是对老人的扶养,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及少儿抚养比与各产业经济变量呈现负相关,且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

3.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比较低,抑制了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12,虽然历年来总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满足不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就业人口中由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大,且就业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其影响了人口素质整体的提高,进而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

五、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第三产业行业众多,门类广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并存,可以吸纳多种层次的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容纳量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要比第二产业多。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对资源的依赖较小,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更加符合绿色GDP内涵,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也是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基本特征。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演变,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规模,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全面贯彻落实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和非均衡发展的四大战略。

2.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促使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促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四川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严重不匹配,一方面高级人才就业不理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吸纳力不足;另一方面中低级劳动力过剩,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技能需求。因此,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的同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四川产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实际,有助于四川省人口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充分满足四川省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四川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产业水平的升级,也有助于加速四川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吸纳,为经济发展提供软件条件。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发展银发产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①人口老龄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家庭的赡养负担,社会劳动力减少,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带动了与老龄人群相关的银发产业的发展,因为他们开始花费毕生的积蓄和退休金。政府可适时将银发产业纳入产业规划中,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未来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壮大发展老年护理、卫生保健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新兴老年文化娱乐、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这不仅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更为扩大内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开拓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成华,郑则文.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2] 宋健.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1).

[3]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长白学刊,2012,(1).

[4]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10.

上一篇:电子沙盘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课题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