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前奏曲《游唱诗人》的和声特征探析

时间:2022-08-06 06:10:24

摘要:德彪西前奏曲《游唱诗人》中,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注重非功能性的和弦色彩,喜欢进行不同和弦结构的创作运用。一连串五度、八度、和弦的平行进行,以及一些不符合"和声连接"的音响,不同音乐的音响组合,对和声色彩的追求,都是他和声语言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德彪西 前奏曲《游唱诗人》 和声

德彪西两首钢琴前奏曲集创作于1910―1913年,是他创作作品中最成熟的两部作品,吸取了印象主义的精华,把视觉因素或自然风景的内在含义,用一系列短小有力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来。

《游唱诗人》表现出对各种事物印象的反映而产生的思绪和冥想。乐曲篇幅短小,表达的乐思却十分集中、音乐形象单一。描写美国游唱歌舞团里白人扮演黑人,模仿黑人歌舞表演演员的音乐形象。表现出对生活现实场景的一种乐观、幽默的描述。

一、 丰富的和声材料

《游唱诗人》中,和声材料的构成非常丰富且具有时代特色。这些和声材料摆脱了传统和声的束缚,注重和声横向的发展和色彩效果,发掘各种和弦的组合构成,在和弦的结构和进行上都独具特点。具体如下:1.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2.非三度叠置结构和弦;3.全音阶和弦结构;4.和声序进方式。

(一)三度叠置和弦

三度叠置和弦在传统和声运用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协和和弦类型。《游唱诗人》中也同样存在,但与传统和声运用有所不同。如高叠和弦、半音化增三和弦。

1.高叠和弦

高叠和弦指三度叠置结构中九和弦以上更多音叠加形成的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传统和声中,九和弦使用时需要有准备、有解决。一般在终止式结束的地方出现,增加属功能和弦的紧张度,更倾向性主功能和弦 ,常以原位省略五音的形式出现,较少运用,转位九和弦的使用的更少。

谱例1:

谱例1中运用了九和弦,但与传统的用法不同,第一小节弱拍上运用省略三音的九和弦,前无预备,后无解决。在强拍上的连续进行,没有规律的限制,并是半音化的下行模进进行,使其削弱和声的功能性而增强和声进行中的色彩效果。

2.半音化增三和弦

传统和声中,增三和弦为不协和和弦,运用时候需要有准备、有解决。但《游唱诗人》中增三和弦可以直接运用,不准备、解决,并可连续使用或平行进行,从而在增强紧张度的同时增加色彩,并对音乐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讽刺、嘲弄的情绪氛围。

谱例2:

上例上方声部为转位形式的增三和弦,且是半音化的平行进行。一个升号的调号记谱,但没有一个明确的和弦来确定调性,如 原位的增三和弦可能是G大调上的降六级音的三和弦,也可能是C大调上的降二级音的拿波里和弦,或解释为B大调上的降四级音降三音的变音和弦。又如 原位的增三和弦,一个升号记谱,却不是G大调与e小调中的和弦,可能解释为C大调上的降二级音升五音的变音和弦 ,等其他的解释。 这些增三和弦的进行不能用一个调性来解释 ,分属不同调式,这半音化的增三和弦前无准备后无解决,都是德彪西的和声语言。他告别了过去要确立明确调性的规律,增三和弦有调性的规律模进、平行进行,突破了过去增和弦较少运用,前有准备后有解决的规则限制。改变了增和弦是一种不协和、不好音色的偏见认识。

(二)非三度叠置和弦

1.二度叠置的和音

传统的和声中,二度音程较少出现使用,特别是小二度音程的运用,音响上的不协和性、尖锐的音色效果使较少出现。《游唱诗人》中,连续进行并形成平行五度关系的不协和和弦进行,这在传统和声是被禁用的,德彪西却打破这种禁忌直接运用。谱例3:

小二度的连续进行,有了新的音响效果、和声色彩,描绘出班卓琴、萨克管、打击乐的音乐特征、布鲁斯的音乐效果。

2.附加音和弦

德彪西为了探寻多种不同的音响效果,使用和弦过程中进行不同音列组合尝试,在和弦中加入附加音,谱例中附加六度音和弦。谱例4:

(三)全音阶

全音阶――全部由全音音程组成的音阶,不与传统大调或小调等其他音阶一样,音的地位不同,有主音,属音等这些功能上束缚。全音阶中不含主音,每个音都是平等的,可以从任何一个音开始,各音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其中一个音程必须记作减三度,用等音记谱。谱例(b)全音阶排列,降6和降7之间是减三度音程,降6是升5的等音。谱例5:

(a)

(b)

相邻各音之间都是大二度关系,一个八度只有六个音级,这样音阶中就缺少了一些有调性音阶中的音程结构关系,如纯五度、纯四度、小二度(大七度)音程。调性音阶中存在的不稳定与稳定关系、音之间的倾向与解决,在全音阶中都不存在,它摆脱了传统大、小调的束缚,完全是一种以色彩效果著称的作曲技法。

二、多彩的和声语言

(一)传统的功能和声

1.传统三度结构和弦新的序进关系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中,传统三度结构的和弦大量使用,但传统的根音进行几乎不存在,顶多发生在几个和弦之间,因为各种进行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总免不了交叉,混杂在一起。传统和声中,两个自然三度关系的三和弦,根音相距三度,它们有两个共同音,而在《游唱诗人》中,原本在自然三度关系三和弦中的两个共同音在这里有了半音的变化。根据所选择的和弦所属调的不同,这种变化可能只发生在两个共同音中的任意一个,也可能两个共同音同时有了半音变化。下面便是一例典型的半音三度关系的三和弦运动。谱例6:

2.传统三度叠置新的终止式进行

一般来说,终止乐句的和声有一些习用的方式,称为“终止式”。《游唱诗人》里每个部分几乎共同使用主和弦附加六度音到下属和弦的终止进行,而不是运用“属到主”推进的终止式进行,他要求的新的音响效果,声音上新的追求,寻找出与其音响最为适宜的终止式语言。

《游唱诗人》里,新的音响效果,用主和弦的附加六度音来代替主和弦,音响上是很新鲜的,但从低音看来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谱例7:

《游唱诗人》中德彪西则是用G大调主和弦的附加六音来代替主和弦,新的和声效果、音色特点,刻划出原地旋转的小丑形象。

(二)现代色彩性和声

现代布鲁斯音乐特征,谱例8:

谱例中是G大调主和弦的升高三音B和降低三音B交替出现的布鲁斯音乐特征,这种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打破了传统和声的进行规则,左手低音的八度叠置的调音进行,体现现代爵士乐的音乐特征。谱例中的G大调的降三音和升三音交替主和弦的持续出现的和声进行,突出和声色彩性,塑造一种爵士乐音乐气氛,富于幽默感的神经质的音乐效果,以及模仿爵士乐队的节奏特点。

(三)各音程的混合和声

各种音程的混合半音化、平行进行,谱例9:

谱例平行八度的半音化进行,在之中出现二度、三度、四度、五度的附加音程进行,暗示这副歌部分在低音区出现。这些音程同时出现的和弦结构和混合的和声进行,增加和弦的色彩性,突出塑造的音乐形象效果,表现出有表情的,滑稽的音乐形象。

三、结语

德彪西前奏曲《游唱诗人》中的和声运用既保留了传统的和声进行又有新的创新,丰富多彩的和声语言,有传统的、现代色彩的以及各种音程混合色彩的和声,这些表明德彪西力求创新,打破传统和声的束缚,体现了对非功能和声色彩的追求。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确立了音乐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比奇.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M].龚晓婷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沈旋.印象主义的创始者[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美]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4][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M].刘烈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5]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6]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7]桑桐.和声学专题六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上一篇: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下一篇:马加洛夫演奏风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