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学段优生特殊培养机制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06 04:35:02

例谈低学段优生特殊培养机制的策略研究

[摘 要] 优秀的学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培养“优秀学生”是一个前提条件. 因此,建立对优秀学生的特殊培养机制,鼓励打破定向思维,让学生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不协调,推动学生在争论中去解决问题,各抒己见,从而实现人才的更优化.

[关键词] 学习潜能;学习方式;探究;激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培养出能适应现代与将来社会的人才是我们的使命.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早、快、好”的人才培养三字决,但是优异的学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璞玉不雕琢难成大器,那么在低年级段的优异学生应该运用怎样的机制进行培养呢?

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中,方能打开思路,活跃思维,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内而外散发出探究的热情.理性、严谨、抽象、简洁是数学学科的特点,然而这仅是它的学术面貌. 《新课标》指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是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定位,轻松、和谐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才是我们教师所向往与追求的,打造一个师生地位平等的、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的引入片段:

师:小朋友们,我们跟着熟悉的节奏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吧!(播放《数鸭子》的旋律)

师生共同表演.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数鸭子》这首儿歌吗?因为这首儿歌藏着可爱的数字宝宝,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学生跃跃欲试.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当教师抛出问题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好玩”,进而投入到学习中,既使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为好奇而参与其中. 其实学生进入课堂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吸引了,只要被引入了数学课堂,或多或少地会学到一些数学知识,作为老师的我们又怎么能放弃那些在数学殿堂门外徘徊的学生呢?我想只有敞开数学课堂的大门,用趣味和好奇紧紧地牵住他们的手,使他们不在数学殿堂的门外徘徊.

找准师生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习潜能就是存储于学生大脑中、没有被开发的、有待深度发掘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持续性和发展性是潜能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1.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握“因人而异”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试商的片段:17÷5=?将学生的思路整理如下:

师:用竖式计算17÷5时我们可以怎样思考?

生1:背5的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所以商3.

生2:我们可以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是几就商几.

生3:想5乘几最接近17.

师:“最接近17”?说法准确吗?(学生思考)

生3:还不能比17大.

师:17÷5,若是商4,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4×5=20,17减不了20.

师:17减不了20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当被除数小了,就说明商大了.

教师板书结论.

师:17÷5,商2会出现什么情况?试一试.

生:5×2=10,17-10=7.

师:根据刚才的计算,你有何发现?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余下的7个苹果还能够分给5个小朋友吗?

生:够.每人再分1个苹果,还剩2个.

师:当余数比除数大的时候说明什么呢?

生1:没分完,还可以再接着分.

生2:商小了.

生3总结:当余数比除数大的时候说明商小了.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必须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思维在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出新的亮点:被除数变小了,不够减说明商大了该调小一点;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该调大一点,进而突破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中的难点――怎样试商、怎样判断商是否正确,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可能比除数大”的结论更有成就感. 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真切地领悟到思考的真谛,学生的表现欲望也得到了满足,学习的潜能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习潜能.

课堂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眷顾. 但是,激励手段也并非一用即灵,或者用得越多越好. “好”“真棒”这样的笼统评价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轻易得到的表扬哪会珍惜?长此以往不免会形成浮躁轻率的心态和随意应对的品格. 特别是老师强拉学生为榜样进行表扬,学生年龄虽小,难免也会投师所好,进而左右了学生的主观判断,不利于学生好品质的形成.

如口算练习时,单纯的计算很快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要求学生分组竞赛测试,每组5题,满分100分,其中算法最优化的每题加10分,做完之后测试一下自己的正确率,看看谁是计算小能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仔细地计算,还要检查自己的算法是否为最优化的. 应该指出,赞许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在尊重事实的原则下恰到好处的赞许一定会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同,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转变其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口算优化的练习中得到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心的好品质. 一个好的老师,既要做到表扬时得有理有度,也要做到批评时疏而不堵.

教师更应让学生知道,一个人受的挫折越多,抗挫折的能力也就越强!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前进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是学生前进的方向,没有了方向就会在寻觅中陷入无知泥潭不能自拔;相对的,如果目标明确,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潜能也就被最大地激发出来了.

更新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现有的水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亮点,不会学习、不会求知的人将是新时期的文盲,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更新学习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人说,数学是烦躁无趣的,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表面,没有发现数学的内在美. 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思维较强,探究的趣味不会被轻易地发掘. 在教学中要灵活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热闹的心理,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和喜欢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的挑战,从观察和操作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如米和厘米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教师讲,那么学生就像听天书似的,效果很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量一量、比一比、测一测,让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米和厘米到底有多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或1厘米. 用直观的操作方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能不被调动起来呢?

2. 更新学习方式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在静如止水的课堂中接受现成知识,而是在猜测、讨论、争辩、反思中收获那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例如教学4+30时,有的学生认为4+30=34,也有学生认为4+30=43,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相互进行讨论,4是哪位上的4?3呢?不同数位的数字可以相加吗?很快学生发现了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对于学生来说这可谓是数学知识与学习能力双丰收啊!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用内容、思想和语言影响着是现代的文明.在低年级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数学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打造为优异学生成长的“小摇篮”.

上一篇:刍议教材心理化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基于变频技术的节能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