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国企改革

时间:2022-08-06 03:06:37

发力国企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而国企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群众最期盼改革的领域以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突出的问题,但国企改革从1984年以来一直被定位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迄今尚未完成1。

一、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学者漆多俊曾多次论述过国企的性质、特征、任务、投资规模、方向、国有投资的进退等问题,指出现代国家投资开办国企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调节经济”,即把它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一种基本方式(即“国家调节三方式”之一)。在竞争性领域,国企经济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畸高,且大肆与民争利,已经无法起到调节经济之作用,甚至有损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产生了市场壁垒,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市场丧失应有的活力,而且其衍生了贫富差距异常扩大及社会矛盾不公平。因此,在市场机制自身可以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国企应当尽量少办,避免与民争利。

另一方面,由于国企与生俱来的一个缺点――企业盈亏成败与有关人员自身的物质利益的联系不密切,国企经营管理不善,亦没有扭亏为盈的压力和动力,经济驱动力非常弱。2006年以后连续5年资产负债率逐年走高,甚至在2010年年底半数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5%以上2。可见近年来国企的经济效益如此之低,到了不得不进行深化改革的地步,国企经营管理的改善迫在眉睫。

虽然国企经营管理不善、不断亏损、效率低下、负债率畸高,但国家财政的补贴及各种显利的庇护之下,利用垄断地位排挤私人企业,长期盘踞资源高山,得“天”独厚,不正常地攫取市场的“超额利润”,引发了“国进民退”的浪潮;还有国企的高管们通过种种途径渗入国家各级权力部门,在寻求公权力保护的同时也干预公权力运行,影响着国家决策3。这些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不正当干预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引发了社会不公等多种危害。

我国国企存在上述种种问题,改革迫在眉睫。以往的国企改革每次都是改掉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因此这次必须改变以往国企改革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毛病,必须向深化改革发力,用新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问题。

二、国企改革的措施

1、国企要少而精,要退出竞争性行业。在竞争性行业既已出现了与民争利、国进民退的现状,已不能起到调节经济之作用,因此必须深化国企改革,继续降低国有投资和国有经济成分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将民营资本引入竞争性行业使国有企业从中逐步退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保障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让全民共享国企改革发展成果。国企要有进有退,进退适时,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能片面追求扩张和与民争利,必须要从非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中退出来。

2、实行政企分开,改善国企的经营管理。国企员工端着金饭碗,其收入等与国企的经营状况等并不息息相关,他们没有任何危机感,没有任何压力和动力改善国企的经营和管理,导致国企的经济驱动力非常弱,然而政府又无法真正割断国企这个长期甚至一直“吃奶”或“哭奶”的孩子。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实施政企分开,由国企自己承担盈亏风险,建立竞争性薪酬体系,充分调动国企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压力也有动力主动去改善国企的经营和管理,搞活国企这潭死水,使之扭亏为盈,焕发勃勃生机。

3、加强垄断立法并实施,破除国企中的垄断。垄断的危害极大,是我国国企深化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国企本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在我国,许多国企收入奇高的高管们通过种种途径渗入到国家各级权力部门,寻求公权力保护的同时有恃无恐地干涉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借助这些行政机关的权力实现对市场或价格的垄断,滥用垄断地位、大肆排斥竞争、疯狂牟取不正当利益,点燃了社会的不公平。垄断在国企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规制,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完善反垄断立法,用以规制垄断。此外还应减少国企的“政治性”目的,真正将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方式来对待,切除既得利益集团的“红利”,将福利归还于广大民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企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但其弊病依然甚多。国企改革仍然是当今中国重大而急迫的命题,且必须向深化改革国企发力。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在,要顺利实现国企的深化改革,则应放开竞争性业务,让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让民间企业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以适应市场化新形势;同时要大力改善国企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经营管理,使国企能真正达到调节经济、为人民谋福利之目的;其次,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要痛下决心切除垄断的毒瘤,避免其扩散到包括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严重危及政府的信用,引起社会更加不公平并激发社会动荡;最后国企深化改革前进的每一个步伐,都应该在制度与经济法的备忘录中印刻下足迹,需要加强和完善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以巩固国企深化改革的成果,否则散漫的改革激情与随意的改革措施在尚不完善的市场肌体上的肆虐很可能只是倍增市场的无序与紊乱,导致国企改革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 张文魁、袁东明.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企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1

[2] 赵杨、张晓、王再文.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2012[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51-78

[3] 漆多俊.中国(大陆)经济法理论创新及其同实践的反差.爱思想网.2014年2月23日

上一篇:让科学评价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巧用数形结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