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在腹腔镜手术全静脉麻醉的应用

时间:2022-08-06 12:30:56

脑电双频指数在腹腔镜手术全静脉麻醉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 IS)对腹腔镜手术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 I~Ⅱ级,根据术中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 ,每组30例:A组维持MAP70-100mmHg; B组维持B 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MAP、 HR、B 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探讨B IS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结果与A组比较, B组麻醉诱导后,气腹前5min (T1) 、气腹后l0min (T2) 、气腹后40min ( T3)和手术结束时(T4) , MAP及B 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结论 B IS调控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中剂量可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麻醉过深,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深度。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 腹腔镜手术 麻醉深度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061-02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对机体内环境干扰轻、时间短的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人工气腹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所以多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且通常以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为目标来调控麻醉深度和麻醉用药。但由于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存在麻醉过深或过浅的可能。而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 B IS)能较好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以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都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因此,本文将麻醉过程中B IS的变化用于麻醉深度的调控标准,并与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相比较,探讨其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I~Ⅱ级拟在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1~56岁,体重50~78KG ,其中胆囊切除术31例,卵巢肿瘤切除术19例,卵巢囊肿剥离术1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心肺疾患,无服用镇痛、镇静药物,且肝肾功能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和病种均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术前肌注阿托品0.01mg/kg,入室后进行MAP.HR.SPO2.ECG.BIS 监护,开放静脉通路后,进行快速诱导插管。诱导药: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u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 20mg/kg麻醉维持: 丙泊酚100ug/ ( kg・min-1 ) 、瑞芬太尼0.15ug/ ( kg・h- 1 ) ,阿曲库铵0. 8mg/ ( kg・h-1 ) 。

1. 3麻醉调控:A组根据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调控丙泊酚输注速率维持MAP70-100mmHg,每次调节5ug/( kg・min-1 ) ; B 组根据B1S值变化,调控丙泊酚输注速率维持B IS值在40~60范围,每次调节5ug/ ( kg・min- 1 ) 。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4~15mmHg。两组患者均在关闭腹腔时停止麻醉用药,给予100%氧气进行原参数的机械通气,待自主呼吸出现,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指征为呼吸恢复正常,吞咽和呛咳反射恢复、吸空气3minSPO2维持95%以上。

1.4观测指标 分别记录气腹前5min (T1) 、气腹后l0min ( T2) 、气腹后40min ( T3)和手术结束时( T4)的MAP、HR 、B IS值。以及用药及复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不包含诱导用药量) 、丙泊酚停药至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拔管标准:自主呼吸、吞咽和咳嗽反射恢复, 脱氧SPO2 > 95% ,潮气量> 8 ml /kg ) 、离室时间(离室标准:自动睁眼, OAA /S≥4分)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指标用X2检验,组间采用t 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压变化比较。与A组比较,B组MAP, B IS于T1至T4 ( P< 0. 05)时升高,各时点HR之间的差异无著性( P > 0. 05) 、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缩短( P

表1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患者复苏情况比较

3讨论

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变动、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影响较大,使血压、心率变动较大[1],仅根据血压、心率来调整物用量,易使麻醉深,对患者内环境干扰大,麻醉并发症较易发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是目前已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及脑功能状态最灵敏的指标之一,作为一种新的脑电分析技术在监测麻醉深度的应用中受到广泛重视,可大大提高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减少用量,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2]。在麻醉期间把B IS值控制在40~60 ,可减少腹腔镜手术丙泊酚用量、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快手术后麻醉恢复,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深麻醉,同时防止发生术中知晓。

参考文献

[1]晋建春,夏思兰,临床妇产科内镜技术[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 . 170.

[2]曾因明,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3.

上一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诊治分析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前后尿流率变化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