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艺术家陈国珍

时间:2022-08-06 11:05:53

遇见艺术家陈国珍

我们所见的台湾金工艺术家陈国珍,如同她的作品一样,细腻、精致,充满温婉的气息。

在这次“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上,陈国珍带来了由8只精美的花瓶构成的作品——《风月花满》,寓意着“平平安安”,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她结合金工、漆器、钛金属、珐琅、木头等材质与工艺,一共设计制作了100只花瓶,形态轻盈、色彩丰沛,流溢着优雅的现代感。

痴迷东方艺术与文化

陈国珍说,自己是因为爱美,才走上了金工艺术创作之路的。为了开拓视野,接触一流的金工艺术,她曾赴英国伯明翰中央大学主修珠宝设计,硕士毕业后,回到台湾。现在,她是台湾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系主任、副教授。20多年的深厚积淀,让她在这个领域建树颇丰。

这次金属艺术展,作为评委的陈国珍看到了当代金属艺术的一些新趋势。如今的雕塑与当代工艺的界限已经模糊。很多作品,你可以认为是雕塑,也可以认为是工艺。运用前卫科技是另外一个趋势,她发现展览中已经有人在尝试当今最流行的3D印列技术。

在她看来,当代创作者既要注重对现代创作手法的运用,还应去思考如何延续传统艺术的菁华。

在英国求学的第一堂课,令陈国珍终身难忘。那堂课上的第一张幻灯片,放映的是一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幻灯片一出,陈国珍感到全班人的目光都汇集在她身上。她笑称,顿时头顶仿佛有一圈光环一般。中国传统金属艺术的博大精深对陈国珍触动很大。

在作品中,陈国珍尤其喜欢运用东方风格的元素,她也最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到作品的这个部分。她认为,在现代化的技术面前,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特质才是体现差异化的主要因素。曾有一度,她痴迷于寻找东方韵味。幸运的是,通过不断地试验,她终于找到了漆器工艺,这个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元素。金工与漆器工艺的相得益彰,让陈国珍创作起来得心应手。

在这次金属艺术展中,陈国珍邀请了9位台湾创作者的9组作品参加展览。这9组作品恰到好处地采用了不同的材质,并各有特色。它们中大多不参加评选,主要是来交流学习的。这其中,陈国珍很欣赏一组来自台湾原住民的名为《族》的作品。

陈国珍讲述,在台湾美丽的兰屿岛上,住着具有传奇色彩的达悟族人。捕捉飞鱼、编织是达悟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件作品将编织、飞鱼等代表达悟族传统文化的意象都运用到其中,并且还采用了濒临失传的累丝法工艺,这些传统艺术元素都让这组作品熠熠生辉。

爱上南通的诗意和传说

这次参加“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让陈国珍喜欢上了南通这座城市。前一天,展览主办方组织了雨中乘船游濠河的活动。烟雨朦胧的濠河夜景,让她感觉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她觉得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很大的潜力。

来到南通后,陈国珍听到了很多关于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故事。在她眼中,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这样一个有故事的空间里,举办这样一个具有当代性的金属艺术展,用现代去联结历史,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有年代感的建筑物里展示现代的东西,这在国外和台湾都十分流行。”陈国珍说。

台湾也不乏这样的展示空间。台湾的华山艺文中心,原来是台北第一酒厂,后来再利用为一个多元发展的艺文展演空间。松山文创园的所在地是建于1937年的松山烟厂。这两个地方置身于台北市中心,一到假日,前来参观的人非常之多。

台湾的工艺展览,不仅有面向成熟创作者的,也有针对在校学生的。

“我们工艺研究所会定期举办大型的创作者展览,我们的金工创作协会也会不定期举办此类展览。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展览,因为展览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平台。比如新一代设计展等。”陈国珍说。

她介绍说,新一代设计展是一项每年在台湾举办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参展单位以大专院校为主轴,在台湾也是一项大型的毕业成果展览。这个展览有50多个设计院校参加,参观人数达到30几万。学生们也很重视这个展览,会认真准备参展作品。

畅谈台湾艺术教育现状

在陈国珍的教学中,她十分看重对学生创作实用性的要求。她认为,过多地讲究欣赏性,而没有让工艺进入生活,那就会失去了工艺的本质。

一组名叫《游·戏人生系列》作品,应邀来到了这次金属艺术展上。这组作品是由陈国珍的一名学生完成的,曾获得过台湾新一代设计奖金奖,并入围香港的亚洲设计奖。

这组作品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当初,在陈国珍与这名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学生同她聊起了自己的心事。原来,学生的妈妈因为不喜欢她的男朋友跟她吵架。后来她们发现,其实学生的妈妈正处在更年期。这个阶段的女性情绪易怒。于是,她们设计了一系列给更年期妇女使用的首饰。这些设计美观的首饰既可以佩戴,又可以用来做各种按摩,舒缓佩戴人的心情。

“我们鼓励学生创作具有实用性的作品,当然也要兼具造型和美感。这样的设计才更容易走进产业。”陈国珍说,“在台湾的艺术教育中,讲求实用性,注重与产业的结合是一大特色。”

陈国珍介绍,台湾有一所艺术大学,它的旁边就有专门生产陶瓷制品的莺歌古镇。学校联合古镇方面为学生设置了很多实习课程。这样,不仅为产业界提供新颖的技术、新的创意等,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陈国珍所在的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也十分重视学生跟产业界的接触。他们通过实习课程等多种产学结合的方式推动教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学生在大三的时候,会去企业实习,如果彼此都满意的话,毕业后就留在那边工作了。所以他们的学生就业情况比较好。“文化如果没有落实到产业,它就产生不了效益,也实现不了就业。”她说。

“我们还非常重视对新科技的运用。在我们的课程中,学生会学到一些新技术,比如电脑辅助设计,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地加快制作速度,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陈国珍如是说,“倡导对新科技的运用,也是台湾艺术教育一大趋势。”

这些年来,陈国珍一直保持着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大陆艺术院校的交流。她也经常参加大陆举办的工艺展览。她相信,两地的交流,文化的碰撞,会擦出更美的艺术火花。

上一篇:艺术清华邂逅南通1895 下一篇:半月谈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