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桥梁情结

时间:2022-08-06 10:43:27

永远的桥梁情结

桥,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桥,阅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桥,穿透历史,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余音绕梁;桥,跨越地域,在千万人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

茅以升的桥梁人生(节选)

张化本

茅以升先生认为,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一生为祖国架桥,不仅架设有形的、物质的桥,也架设了一座座无形的、精神的桥。

茅以升先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他说:“我是学桥梁的,大半辈子都和桥打交道,过去架设连接江河两岸的桥梁,现在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架起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他亲自动笔,写下了两百余篇科普文章。他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在《明天的火车和铁路》中想象未来的火车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今天我们的高铁不是验证了他的预言吗?茅以升先生非常重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科普工作。他在80多岁高龄时还经常到学校和少年宫为孩子们作科普报告,听众累计达数万人。

茅以升还致力于在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架桥。1956年总理发起成立了一个“留美学生亲属联谊会”,茅以升被推选为会长。在一次联谊会组织的晚会上,号召在美国的中国专家学者回祖国服务。他还就此项工作与茅以升作了长谈。会后,茅以升做了大量工作,有四五十位在美中国学者先后回到了祖国。但这项工作后来因而停了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迎来了春天。1979年茅以升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美国,在匹兹堡华人协会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呼吁在美国的科技界同仁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他说:“我们准备架起这样一座桥梁,一头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界,一头是美国科学技术界的中国同胞。我们愿意搭这样一座桥梁,让各位在桥上走过。”他的话在美国华人科技同仁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茅老学生、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的林同炎教授多次回国访问、讲学,还在茅老支持鼓励下7次上书,向国家提出开发上海浦东的建议,对国家开发浦东的决策产生了积极作用。

为祖国统一大业“架桥”一直是茅以升先生晚年魂牵梦萦的事。新中国成立前,他作为中国工程师协会会长,曾在台湾主持过年会。其后为光复后人才短缺问题,又介绍了一些专业人士去台湾。两岸隔断数年,他一直希望亲访台湾,为架设祖国统一的大桥尽自己之心力。1981年,中国共产党向台湾当局发出了祖国统一的号召,茅以升深受鼓舞。他在《人民日报》上呼吁在祖国和平统一大桥动工之前,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先修一座引桥,促进祖国统一大桥早日建成,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美好愿望生前未能实现。但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正在实现着他的遗愿。自2000年以来,基金会与台湾有关方面开展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动,每年组团互访,兢兢业业为祖国统一大桥架设着引桥。

茅以升先生曾说过一段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先生以奋斗的一生,为祖国架设了一座座有形与无形的桥,他自己则化作一道绚丽的彩虹永留人间。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4年4月14日)

点读

茅以升,这位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架桥,以他的奉献与奋斗,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桥梁人生。

潘国本

总是在流水与大地顶牛、赌气的时候,或者在山险水急、山和水互不买账的时候,桥就来了。桥将身子趴下,手搭牢这边,脚踏实那边,此时,争强两方便不由得笑了,气也全消了。世间总有磕碰,有了桥,不知少了多少疙疙瘩瘩。

我们常会在悬崖或者惊涛前,被飞架天堑的桥所震撼,它像虚空中的一句佛经,点拨了莽山恶水,让它们的任性和撒野来了禅性,让它们彼此相对一笑,合十成了风景,修行成了名胜。桥是大地的良心,无论大小、高矮,无论构筑它的是铁、木、石、塑等任何一种材料,无论多险峻的山和多湍急的水,只要桥在,人们就再难看到山穷水尽,就再难遇到穷途末路。

童年时代,村西长脚沟上也有一座桥,说它是桥,其实也只是三块长长的条石,架在五六米高的堍上,它那样粗陋、那样憨厚和不加修饰、不讲技巧,使龙冈上流过来的那股不讲理的泻水心悦诚服了。石桥没有受到任何惊扰,仍然朝夕匍匐在桥墩上,龙冈来水在桥下欢欢喜喜地淌着,两岸的草木悠悠然然地枯荣。我们村的男女进城,对岸村落的孩子来上学,安稳地踏过石桥,如履平地,没了艰辛。

三块条石,成了桥,就这样尽心,这样亲民,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1959年坍塌。

坍塌以后,代之以堤,到后来农村格田成方,小石桥连影子也没有了。此后,没有谁再记起它、提到它。要知道,它一直连名字也没有。

生而为桥,就是驮人驮货的,就是以身铺路或者展示风景的。

这让我想起我的祖母,想起我们村的那些前辈。他们在世的时候,终年一身灰黑布衫,像桥;终日田头重担在肩,像桥。他们往往没个正规名字,只有诸如小狗子、大眼睛、姚老四、老来子一类代号。他们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大事,没说过一句让人记牢的话,没发生过一则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专门来出力和流汗的,是专门趴着身子让后人顺顺当当过山过水的。我的祖母,男人24岁眼睛就瞎了,她驮着一个八口之家,每天最早起来做最脏、最累、最琐碎的事,还总是吃已馊了的剩饭。后来她年纪大了,驮不动家了,改去驮孙子。她是一座桥,一座一个家的桥。到1952年,她病得直不起腰了,没法子驮了,这年她也静静地走了。

一匹马生来是跑的,一座桥生来是驮的。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4期,有删节)

点读

文章不仅写了故乡的实实在在的桥,还写了一座驮着全家人越过生活艰辛的人桥。桥,生来是驮人驮货的;而作者的祖母,一辈子都驮着家人子孙。读罢此文,我们不禁对这位祖母肃然起敬,也不禁要向所有像桥一样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人们说声“谢谢”!

种出来的“活桥”

在印度梅加拉亚邦乞拉朋齐的热带雨林深处,躺着世界上最非凡的土木作品――树根桥。它们不是靠施工建成的,而是橡胶树的树根长成的活的桥。它们横亘在河流之上盘成坚实的网状,遍布的藤蔓和苔藓使它们显得沧桑而壮观,真实又梦幻。

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在这种极度潮湿的特殊环境下,印度橡胶树的树根坚实无比,除了初生根以外,它还会在树干某处长出次生根。这使它成为在乞拉朋齐众多河流之上搭建天然桥梁的理想材料。

当地人会将槟榔树干挖空,将橡胶树细嫩的树根团团包起来。随后,橡胶树根会慢慢长过水面,一旦抵达另一端,它们就能在泥土中生根发芽。树根桥真正生根并变得足够坚实,需要10~15年。有些桥50个成人同时站在上面都不会塌,有些桥虽已有500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在乞拉朋齐,用树根种出天然之桥的做法沿用至今。

上一篇:身体自带暖气开关 下一篇:《桥之美》中的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