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思考

时间:2022-08-06 10:07:56

对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思考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理念把“动手实践”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数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障碍。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学习理解知识。体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虽然要解决这些难题,但又发现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是很模糊的。于是,我就要求孩子们正确认识并加强实物、教具的演示和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任意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为探索并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很快解决了他们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种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增强探究、创新意识,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要突出实践,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理解、获取、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中,感受乐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充分呈现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前体验

@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

(二)课中操作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三)课后实践

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

二、注重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本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扶后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

(二)鼓励合作与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学生来创造的,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

上一篇:从素质教育看初中体育教学 下一篇:探析高中地理的研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