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6 09:59:39

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作为语言信息操纵的手段,自利性归因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就此问题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本文对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使投资者能识别自利性归因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避免损失。

关键词:年报 自利性归因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然而连接企业和信息使用者的媒介――财务报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会计造假问题屡见不鲜。财务报告包括数据信息与语言信息,对会计信息的操纵可以从数据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等会计数据信息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会计语言信息披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财务报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语言信息的披露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利性归因行为是语言信息操纵的一种重要形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对此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二、自利性归因的含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自利性归因”是上市公司操纵语言信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归因”是指对某一事件结果的原因解释。组织行为学认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存在自利性倾向,关于事件真实原因的信息在加工过程中有可能被筛选过。在企业中,自利性归因被定义为:在业绩表现好时管理层将之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业绩表现差时归结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

自利性归因表现为以管理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内部归因倾向或外部归因倾向。若业绩好时,管理层更多的提及自己正确决策、有效管理等内部因素;若业绩差时,管理层更多的提及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等外部因素。会计信息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最重要的途径并依其做出经济决策,自利性归因会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不客观,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并给其造成损失。

三、自利性归因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为自利性归因行为提供了可能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委托关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人比公司的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了解公司的状况,往往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关于经营决策方面的私有信息。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出现损害股东利益、增加管理者财富的行为。为避免道德风险,所有者即股东与经营者(管理者)签订契约,以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经营者是否称职,决定经营者的报酬以及将来是否继续被聘任。公司的业绩由自然状态(公司外部经营环境)和人行动(公司内部管理层工作成效)决定。由于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不能直接观测管理层工作的努力程度,绝大多数股东无法明确判断公司的最终结果(业绩上升或下降)是管理层行为所致,还是自然状态结果。管理层拥有信息优势,在向股东报告和解释公司业绩结果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有可能在行动结果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对自然状态和自身努力程度的真实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以逃避受托责任。

(二)公司治理结构影响自利性归因的程度

根据公司利益各方的关系类型,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型、剥夺型和混合型。主要区别在于股权集中度不同,型股权最为分散,剥夺型股权最为集中,混合型股权集中度居中。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了语言信息披露,从而影响自利性归因程度。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一方面股东远离企业,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经理要付出成本,分散的股东们不会主动去监督经理。股东对公司内部信息缺失较为严重,只能通过管理层对外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情况,业绩是考评管理层的主要指标。此时,经理层既有能力又有动机操纵语言信息,归因方面则可能表现为夸大经营业绩,呈现形势大好的前景。若是盈利减少则可能用各种借口开脱责任,多强调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较少归因于内部管理不善、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等。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治理模式,自利性归因程度比较强。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有动机去监督管理层,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绩效、增加企业价值。在这类公司中,大股东对公司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公司外部信息披露依赖程度弱。当大股东对企业拥有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控制,往往会通过内部交易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可能授意管理层进行语言信息操纵,虽也有自利性归因行为,但管理层与大股东利益相对一致,业绩已经不是考核管理层的唯一指标,管理层进行业绩自利性归因的动机和压力比较弱。

(三)管理层利益的考虑及信息操纵的风险推动了自利性归因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包括管理层和股东,都希望尽可能扩大自身的财富。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管理层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受托人,公司业绩决定了其经济利益、是否继续受聘及在整个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若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业绩好坏还决定了其政治前途。所以出于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虑,管理层有粉饰业绩的动机。

反映企业业绩的财务报告分为语言信息和数据信息。数据信息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心,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范,更直观、更具可比性,操纵数据信息难度较大且容易被监管者察觉从而受到法律制裁。语言信息以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为主,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严格规范,操纵或引导他人对企业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更加隐蔽。自利性归因是语言信息操纵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业绩表现好时将其归功于自身行动(内部归因),在业绩差时将其归因于经济环境(外部归因),且业绩归因内容被包括在董事会报告中,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外部监管,操纵空间相对于会计报表要大得多。管理层出于对信息操纵的难易程度及风险的考虑从而会选择业绩自利性归因。

(四)资源的稀缺性是自利性归因行为的直接动机

资源是有限的,所有公司都希望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上取得优势,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上市公司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业绩好的公司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融通更多资金。然而上市融资或再融资的约束条件相当严格,上市公司为满足约束条件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捏造、虚构和操纵会计数据,付出很大的代价,动辄被证监会停牌或摘牌,甚至最终导致破产。对语言信息的操纵主要是自利性归因,通过描述公司的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向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宣传公司良好的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争取更多的资源、融通资金。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目前还没有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处罚的空白,导致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本很低而收益颇丰。

上一篇:好风凭借力,送之上青云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