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探析

时间:2022-08-06 08:51:26

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探析

【摘 要】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水土流失分布范围较广、类型多、面积大、危害重,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们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因水土流失治理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水土保持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手段较落后,有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在发挥正面效应同时负面效应也在开始显现。所以,开展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及流域综合治理减水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流失治理;减水效益;研究方向

引言

多年来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成果以及逐步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与科技支撑引导作用。因水土流失治理较复杂、工期长、任务艰巨等,水土保持工作始终面临巨大挑战,且目前的水土保持研究手段较落后,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在发挥正面效应同时显现了负面效应。所以,开展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工程概况

实验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在14-16℃,年降雨量是1100-1200mm,无霜期是217d,土壤是第四纪粘土发育的黄壤。在试验区选择3种坡度旱耕地,坡度分别是15°、25°、35°,每个坡度总共设置4个处理:处理1是还草区,在该区内每年春季播种黑麦草;处理2是还林区,在该区挖鱼鳞坑来种苦楝苗;处理3是还林还草混合区,在开挖的鱼鳞坑内种植苦楝的小区撒上黑麦草的种子;处理4是自然恢复区,试验共设置4个小区,详见下表:

试验小区的施肥量是100kgN/hm2,16kgP/hm2,选择具代表性两次降雨:降雨量分别是18-35mm/h和44-45mm/h,对不同的退耕方式下的各小区进行径流样品采集,试验结果如下表2:

2 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探析

水土保持措施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三类。造林、梯田、水平阶、种草等工程与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可明显的降低土壤的流失量及坡面的产流量[3]。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是采取梯田工程措施及种草和造林等林草措施,这些措施可有效拦截降水,降低地表径流,降低入黄泥沙,增强土壤的肥力。

2.1 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正面效应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和泥沙作用较好,且可有效降低洪峰的流量,减少径流的泥沙量,对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特征及拦减水沙机制,可把它们划分成两种类型:滞蓄型,主要是指林草、造林、作为轮种等;拦蓄型,主要包括水库和地坝等措施。不同类型的措施其拦减水沙机理不同:滞蓄型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改造作用良好,通过对土壤结构进行改变,增加土壤的非毛管孔隙率,增强土层透水性及流域蓄水能力。滞蓄型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大流域滞蓄量与径流的调节能力,让产流机制向对产生地表径流不利的方向发展。

2.2 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负面影响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将下垫面的条件改变了,对流域的产流机制和水循环都造成一定影响,负面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降低径流量。洪水拦蓄是水土保持一项重要的作用,不过同时降低了地表的径流。研究表明,该流域林草面积增加仅利于径流的拦蓄,而无增雨或者通过增加入渗量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功能,当扩大了人工林及土地的生产力提高以后,蒸腾、蒸发会增加但同时水源涵养条件较好,南方降水量相对较高(西南土石山区(以贵州为例),植物措施的固水作用较为明显,植被覆盖较好地区,土壤湿度相对较大,同时地下水较为丰富(如泉水),阻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降低了地下的径流量;二是,对流域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自然系统当中,主要是因人为引起变化,对系统都会有害[4]。

3 结论

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导致严重生态破坏,水土保持措施在该流域逐步实施,使生态环境日益恢复,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改善了该地区水环境情况。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对该地区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时候应考虑种种不利影响,不过,正面效应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且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本文对该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鉴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宋新山,邓伟,闫百兴.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1).

[2]王礼先,张志强.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8(06).

[3]杨爱民,王浩,潘玉娟.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05).

[4]杨爱民,段淑怀,刘大根,等.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03).

上一篇:浅议建筑给排水设计 下一篇:试论建筑管理中的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