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分教的意义”课的评析

时间:2022-08-06 08:07:44

看到两篇教学设计,我的总体感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词:学情,操作,训练,创新。

一、注重学情分析,突出以学定教

两篇教学设计都非常注重学情分析,这说明教师在设计整节课教学时,都把“学”放在了首位。两位教师把认知规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学习本部分内容的知识增长点,最近发展区等问题都考虑在内。他们预设了学习“分数的意义”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佟老师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增长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对于分数已掌握了分的方法和分的结果的表示方法。如何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搭建新知,突破用分数表示平均分单位“1”,这是学生学习的另一新点。唐老师分析了学生的认知困难:学生在学习分数意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其次是语言表述的困难,由于分数意义的概念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更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逐步归纳。

然而,这样的学情分析是不是我们教师的臆想?是不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得来?是不是参考书上所说就是真正的学情?我们教师的学情分析是不是视野再宽阔些?我认为“学情分析”的“学”指学生,我们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更要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学的过程。如果自学了,他们自学到什么程度?他们的数学学习经验有哪些?他们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本节课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因此,学情分析的“学”更指学生学习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思路。我建议课前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1.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分数,说说它们的含义。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吗?

3.你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吗?

根据对学前测的相关数据再进行学情分析,这样的学情能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设计才能从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转变为关注积累活动经验,这才是还原了学的本质的一种体现,也是“教”为了“学”服务的体现。

二、注重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正如两位教师所说,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来点击两位老师的课堂。两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具,让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表示分数1/4或1/2。这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她们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积累感性认识的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初步建立了单位“l”的概念;在操作中进行着具体与抽象,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转化;在操作中实现“四基”的有机结合。

然而,是不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都会这么设计呢?如何把这样一节课上出新意来呢?这么设计的“魂”到底在哪?应该是抽象的思想!史宁中教授说:“所谓抽象的东西是指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形式和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数学才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我认为此时应该有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虽然物体的形状、大小、数量、颜色等不同,但是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这是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的经验:在认识数或者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忽略非本质的东西,抓住本质。数学学习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正所谓:拨开迷雾见本质。”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不仅积累了经验,达成了两位教师的保底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抽象的数学思想。此处正是渗透抽象的一个绝佳时机。

三、注重训练实效,提升课堂效率

这两节课都非常注重训练,这里的训练既指新课完成后的巩固练习,更指在每个环节中教师精心预设的训练点。两位教师在学生初步建立单位“l”的概念后,都设计了再次动手操作,理解分数意义的环节。在这个开放的环节中,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此环节的训练调动了各种感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创新精神。张丹教授说:“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两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提供了创新机遇,培养了创新能力,提升了创新意识。这样的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

这两篇教学设计无论是学情分析,还是课的整体思路,相似点很多,可以说是同课同构。因为这样的概念教学,都是这么教出来的。这里有我们两位优秀教师多年执教经验的积累,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然而,同课异构栏目设计的初衷是在于“异”。“异”即“创新”!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学”为“导学”的思路就是一种创新。

根据学前测和课前预习情况,我会采用黄爱华老师正在研究的“大问题”来引领这节课。原老师拿出了铅笔的四分之一,班长小明拿出了他的铅笔的四分之一。我们两人谁拿出的铅笔多呢?用这个问题来引领全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升华对新知的再认识。这样的设计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师导在何处,导向何处。

A.如果孩子们不能快速回答出这个问题,师则引导:学完这节课你一定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借助学具,与课前测交流你的预习收获。主要环节:1.交流预习收获。2.提供学具自主学习。3.再次动手操作创造你喜欢的分数。4.巩固练习。

B.如果学生能非常好地回答:比较四分之一的大小。关键要看单位“l”。师则引导:到底什么是单位“1”?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单位“1”。给你们一些时间,一会请你介绍下你的新朋友单位“1”!

c.如果有一部分学生能回答,另一部分处于“愤悱”状态。师则引导:看来这个问题非常富有挑战性,让我们在小组中尝试解决它。

学生先学,教师再导,教学流程完全开放,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一个场:互动――交流――提升――再互动――再交流――再提升……课堂的环节,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与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这节课的标准。

总之,两位教师的设计既有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又有精雕细琢的个性点拨;既有基础知识目标的落实、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又有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经验的积累,是值得研讨交流的设计。

上一篇:用好课堂“留白” 促进学生发展 下一篇:高中班主任管理方式对班集体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