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侠李劫人

时间:2022-08-06 06:34:25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这句名言出自南宋哲宗朝宰相刘挚之口,被后人一再引用。在右文抑武、积贫积弱的宋代,这话不独是文人,也是时代的自我嘲讽。在因“文”而“明”的时代,无“文”自然是行不通的。但徒“文”而无“武”,则没了阳刚之气,弱不禁风,让人觉得可怜、可笑、可气、可悲。所以,我顶佩服有侠客气的文人:文因侠而壮,侠因文而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李劫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就是笔者2009年春节所“结识”的一位文侠,岂止“足观”而己!

据说(未曾研读,只能“据说”),李劫人是以其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闻名于世的,它们足可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比肩。但我“结识”此人,却不是通过它们,而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好人家》,以及舒新城的《蜀游心影》《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前者让我领略了文章之中的豪侠之气,后者让我饱览了侠客身上的言文行章。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其言谈举止本身就是天然的壮美诗篇。早在五四时期,李劫人即获盛名。1924年留法归来后重回成都。因不满川败,拒绝四川督理、大军阀杨森招为幕僚之请,并在自己主编的《川报》上大胆批判川政,遂被捕入狱,经卢作孚等好友多方营救方才获释。紧接着,他在当地报纸发表启事一则:

我于本月某日因某报馆的连带公文一角,被督署副官处率武装兵士从家中请去住居三日,得亲友之力,现在已安然返家。亲友盏意,无以为报,但自视我的骨头尚跟从前一样是硬梆梆的,差可告慰。仅此申谢,恕未一一函达。

启事语调诙谐、姿态凛然、一语双关,既是在告慰亲友,更是在向恶势力宣战。舒新城久闻其文名而未曾相识,此时新到成都高师任职,有若干朋友相会,本无必相见之意。读了这则启事,舒氏觉得此人乃当世不可多得之“道地书生”(在我看来,就是大侠),对他的态度也由漠不关心而骤变为敬仰,必欲见此“囚徒”而后快。遂因朋友陈岳安引导,相见于李氏之家。一见之下,果然不凡:

劫人长不满五尺,但两目灼灼有光,讲起话来,声音高亢而嘹亮,气势从容不迫,俨然向人演说的一样。他平常作事的责任心如何,我因为系初见面而不能断定,但他说话一字一句不肯轻放过,两手抱着水烟袋也在那里一口一口地狂吸,走起路来就在房间里也是大踏步地向前的态度,很可以想到他平日治事的精神。

两人攀谈起来,犹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无话不说,滔滔不绝:“不独互道家常,就是他人所认为不可与第二人道的恋爱经验,也信口而出。他并且把他在巴黎所结识的法国爱人的影片指示给我看。”回来的路上,舒新城觉得一身轻松,且暗自思度:“此时此地,若李劫人而亦不被捕入狱者真无天理!”(《蜀游心影》,1924年11月20日)看得出,这次畅谈下来,少年老成的舒新城也未免沾染了一点儿侠气。但舒新城不曾想到的是,未出半年,李劫人又专门为自己做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大侠,且与恋爱、与牢狱都有关系。

1925年4月底始,成都高师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师生恋爱”风波。其中的“师”即舒新城,“生”乃年仅19岁的该校预科女学生刘舫(济群)。虽然多年后二人确实喜结良缘,但揆诸史实,说当时两人即确立恋爱关系恐属乌有。此风波之酿成,实际上是成都高师部分以“术”见长而学无所闻的人捏造事实,利用人们的旧心理(当时中国大多数地方,以师生恋爱为悖理之事),以打击风头正健、在演讲和文章中直陈川教得失的舒新城。事态发展到最后,竟到了由校方请兵、捉拿处死舒氏的地步。4月28口,对于舒新城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天。这个时候,李劫人再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大侠本色。舒新城记日:

十二时半我出校,即有学生数人牺牲午餐,先后从后门偷出(当时学校规定学生非请假不能出校门)候我于三桥人丛处,告我以上午校中情形,欲我万无再返学校致遭毒手。我虽感其厚意,但以为至多不过笔墨枪戟之问题,绝不以为有生命危险。有王生子者,力言川省种种黑暗,一切惟力是视,无法无天,绝不可以理性揣度。且强我去劫人寓所将种种告知劫人与岳安(即陈岳安)。他们亦以为好汉不吃眼前亏,力阻我再返校。一面由劫人备午餐,一面遣其舅氏之勤务兵送信于傅(即傅子东,时任成都高师校长),请其将行李送至劫人寓所。午餐未毕,即有曾在劫人寓听其讲演之学生十余人陆续来告,谓校中开会决议向督署请兵及派学生工人逮揣处死,逼我立避,以恐被缉者追踪,随来随去。其时我着西装皮鞋,王子垫君强我易装,而以自己之鞋予我,劫人、岳安亦以为事情紧急,非避不可,乃由岳安予以中装。易装甫毕,即闻门外人声噪杂,人乘酒兴出与大闹,我乃由岳安乘间引至劫人舅氏后院短墙边,扶我蹄墙逃至邻居……劫人之闹,则为故延时间,使我能安全逃出。经过半小时之争辩,劫人卒令督署宪兵及学生代表八室搜索不得,乃将劫人捕去。(《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

此后,舒新城辗转匿居两个礼拜,李劫人亦身陷囹圄十天:

五月六日,劫人由成高教职员孙倬章、叶茂林、林文海等三十余人函达傅校长转函都署释放,卒于八日释出。当夜即来看我。询以经过,则谓一切均如第一次,不好亦不坏,可算休息了十天,而且曾教训了几个人。不过二十八日旱署前为宪兵将其左手无名指上的结婚戒指掠去,是应由我负责赔偿之贵。看他的风趣一如往昔,我则惟有内愧而已,找不着什么话去安慰他。他反与岳安计划我出川的种种办法……(《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

大侠就是大侠:临危不惧,借酒装疯:以坐监为休息,还不忘在那里教训人。如此气派,谁会相信那是一介书生所为?

李劫人的侠客气派,同样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之中。《好人家》是他写作于1924至1936年间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以《好人家》开篇的十个短篇,反映的是晚清民国间新旧杂糅的文化状态和人物心理,涉及大兵、团长、大军爷、妇女、土财主和小科员等各色人物,而以刻画川地军人和妇女为主。《程太太的奇遇》为其中第九篇,讲的是一位中途辍学的中等女学生的故事。程太太受过新教育,与她那班女同学时有往来,看着听她们讲话的老祖母瞪大双眼、完全不懂的惶惑模样时,她很以自己是拥有新知识、领受新潮流的新人物而自得。可是,新知识除却给她带来诸多西洋生活的浪漫幻相外,并不曾使她摆脱旧生活和旧心理。旧心理运用新知识形成了精神上的病态。当她半梦半醒地受大她15岁、正做官署科员的程老爷的哄骗,形式上浪漫实质上是无奈地变成了程太太,特别是为人之母以后,浪漫幻相骤然褪去,25岁的她完全为慵懒、无聊和失望所占据。有一天,程老爷突然带她去看电影――卓别林的《淘金记》。在老爷的催促下,婚后两年的她破天荒地把自己刻意打扮一番,模样依然娇好,可衣着未免太朴实、太便宜。即便如此,“浪漫”的奇遇还是在电影院里发生了:

电影快开演了,人来得越多,声音越是嘈杂。所谓胡团长――一个身材高大,派头极其雄壮,约有三十几岁,浓眉大眼,满脸横肉的汉子――也于此时,带了三个年轻而不甚好看,只是打扮得极其华丽,态度颇为

妖饶的女人,劈开人来,一面市场大气的指挥着三个女人这边坐两个,那边坐一个,他就坐在中间,才坐下勤务兵已把绿纸铁罐的纸烟递来,团长点燃了纸烟,坐舒服之后,便前后左右看了起来。恰一眼,从他那右手。妃人的肩头上,看见了程太太。程太太本是好奇的正在看他们,不经意的和他眼光一斗,觉得太奇特了一点,便赶快缩了回去。恰好电灯一灭,广告片子已映出了。

《淘金记》确乎是一部令人笑得合不拢嘴的好片子。可是正看卓别林做梦的时节,程太太忽然觉得左肩头被人碰了一下。掉眼一看,不知在什么时候,胡团长竟和他右手坐着的那个女人,互换了个位子。他那壮大的身躯,满满地塞在藤椅上,似乎还不够,而右肩右肘还铺了出来,大概是无意的罢,一直侵到右邻的身上。

程太太心里已是一震,她不相信二十七岁当了妈妈的人,还有被人调戏的资格。她想,胡团长一定因为坐处不好,看不清楚,所以才掉过来的,这是偶然。“他们当团长的,三妻四妾,还有通房丫头,那里会调戏到我们这等平常人。何况我已是下坡的人了,当了妈妈的?……”

但是卓别林正喜欢得把枕头里的鸭绒打得满房间皆是时,她证明了胡团长绝非偶然。他拍着腿的笑,而好几下,竟拍在她的大腿上。末了,那双肥大滚热的右手,公然老老实实的停住在她的左膝盖上,―直误会成是他自己的膝头。

她的心不由跳动了,她的神智不由有点昏昏了,她如此年纪,如此穿着,自己看来平常极了,何以竟能引动一个团长?她果然还有惑人的魔力吗?她果然还有勾人魂魄的姿容吗?她的脸自己觉得有点发烧,并且不自主地伸下手去,轻轻的把那只误会的肥大而滚热的手掀下膝头。

但是―霎时,那手又照旧的误会起来,并且肩头更紧靠了,耳朵边还吹过一阵纸烟气息,似乎是这三句:“你莫怕!……告诉我……你住在哪里!”

她更昏迷了,卓别林是什么行动,她已看不清楚。她只在打算,借个什么口实,和程老爷把位子掉一掉。她虽然不免得意她尚没有衰老,犹然引得动男子的心情;虽然觉得团长是可羡慕的,起码也比一个科员高到百倍,“如其当真被团长调戏上了,可就阔了呀!好衣服是有得穿的,金首饰是有得戴的,家庭包车是有得坐的……”但是一阵哗笑声把她惊醒了,忽然想着他们的紫义:“唉!我到底是一个正经母亲呀!!”

程老爷似乎一切不知,只是忘形的笑道:“卓别林演得真好!”(《好人家》)

著名生物学家、曾做过四川大学教授的周太玄(1895-1968)在为《好人家》所写的序中称赞李劫人的文笔“明快、勇敢、精劲、周密”,此语近之。我说李劫人的文章有股侠气,是因为他胆大心细――关注的是时代的大命题,落笔却在细小人物和日常生活,通过细致的心理描述,展现人物和时代的精神风貌;意态超然、幽默诙谐却非闲情偶寄、文字消遣,能让人对于人物的命运充满同情与怜悯,所谓“若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是李劫人的文学品格,也是他做人的品格。故舒新城初见李人后,对他还有这样一段品评:

他以为无论什么事要作便作,不作便不作,所谓富贵权威生死在他看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都可自由解决。但他最恶“无本事吃闲饭的人”,他以为这样的人比无业游民还坏;因为无业游民人人都知道他为游民,他亦不能借别的招牌招摇撞骗,惟有那自命为君子的文人学士,借乎先知先觉的招牌,追了无穷的罪恶而又骗得社会上一般人的尊敬,真是罪不容诛,所以他近来创作中所描写者多半是本乡本土的真正的社会问题。(《蜀游心影》)

李劫人的小说写成以后,总要请朋友们(未必是文学家)先看看,“可不可以卖钱吃饭”。

在那个军阀混战、群魔乱“武”的年代,因为有了李劫人般的文者之武,多灾多难的民国历史,才闪现出一道道亮丽的精神风景,不致驾空虚度。读了《好人家》,读了舒新城的那两本书,李劫人的大河三部曲也是非看不可的了。

上一篇:将传统文化经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下一篇:随笔两篇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