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时间:2022-08-06 05:08:38

摘 要:《红楼梦》与《西游记》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孙悟空,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贾宝玉是天生的“高富帅”,而孙悟空却是一枚“丝”。但是,通过析读两部文学作品的文本,却也发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所以,笔者从两部文学作品文本出发,来探讨贾宝玉与孙悟空形象之异同。

关键词:贾宝玉;孙悟空;形象异同

一、二者形象之同

(一)石头缘分

析读《西游记》,毫无疑问的是孙悟空是石头孕育而成。石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俱全。”[1]而贾宝玉,笔者认为,他虽不是完全由石头孕育的,但却是携石而来。神瑛侍者转世投胎,青埂峰下的石头变成通灵宝玉被他带到世间。但这块石头却不是一般的石头,它是有灵性、有意识、有思想的石头,它观察着在它来到人世间时的一切。

(二)内在无拘束,外在有拘管

贾宝玉与孙悟空都有着随性自然的性情,他们的处事风格皆出于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累。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贾宝玉任意随性的一点在于他不想成为唯一。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在问黛玉有没有玉时,黛玉小心应答:“我没有玉。你那玉是件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宝玉听后,登时发作起来,摘下那玉,就狠命砸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2]孙悟空更是了不得,他自封“齐天大圣”,搅地府,闹天宫,踹翻八卦炉,戏弄如来等等。可是,无论二者有多大的能耐,却都有外在压力施压。贾宝玉难逃贾政的毒打,孙悟空也终究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外在的拘管,使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重生。宝玉在逐渐醒悟之时,为了他的家,考中举人。他是矛盾的,但他这样做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孙悟空,在做了“种种坏事”之后,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五百年的时间使他的棱角慢慢磨平,使他的心性慢慢平和。在《西游记》第七回,众仙开“安天大会”时,寿星吟诗曰:“洞里乾坤任自由,壶中日月随成就。”孙悟空最终为走上了正路。

(三)终有一悟

悟性,是二者的共同之处。贾宝玉在历经人世一遭后,经历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起初的他随性自然,第十七回中,贾宝玉题的一些诗词句,可谓灵性自足。第三十一回中,晴雯撕扇子,砸盘子,贾宝玉说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多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第一百一十四回中,袭人与宝玉对话,谈论王熙凤,提起之前游“太虚幻境”,贾宝玉说道:“这么说起来,人都有个定数了。如今被你一说,我有些懂了。”第一百一十八回中,他早已领悟了判词。人生在世,皆有定数。人来一生,也许是为了历劫,所谓生老病死,怨憎诲,爱别离,求不得。

孙悟空,本来就是极有灵性的。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即为他对乌巢禅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理解。“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他对待取经路上的困难,取经路上的妖怪,他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唐僧心灰意冷之时,他取笑唐僧,难道忘了乌巢禅师的话了,可见其悟性之高。

二、二者形象之异

(一)泪眼之缘由

1、别人伤心落泪的贾宝玉

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贾宝玉为秦可卿落泪。此时的秦可卿生了大病,在她与凤姐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她满怀感恩,可生命将逝。贾宝玉在对游“太虚幻境”的沉思中,听到秦氏的一番言语,不觉万剑攒心,眼泪自流。第十九回,贾宝玉为袭人落泪。袭人要被赎回家,贾宝玉不忍其离开,遂泪痕满面。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往情深,他觉得对林黛玉是白操了一番心,有冤无处诉,不觉的就哭了起来。第三十一回中,晴雯犯错,贾宝玉要将其撵出,众丫鬟一齐跪下,贾宝玉说道:“叫我怎么样才好!这个心使碎了,也没人知道。”不觉,又滴下泪来。第四十七回中,因柳湘莲要远行,贾宝玉为柳湘莲流泪。我们发现,贾宝玉的泪都是为别人流的,他是多情的,不为自己为别人。

2、为自己伤心落泪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第一回中,孙悟空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因为他恼自己不能长生不老。第二回中,因其恼怒了祖师,祖师道:“我也不怪罪你,但只是你自去。”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第三十四回中,孙悟空珠泪如雨。他被施法压在山根之下,遂想起自己之前的遭遇,感叹道:“你死该当,却难为沙僧、八戒与那小龙化马一场!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孙悟空哭的还是自己。第七十六回中,孙悟空被困于葫芦之内,逃不出去,孤拐上有些疼痛,急伸手摸摸,却被火烧软了,自己心焦道:“怎么好?孤拐烧软了!弄做个残疾之人了!”忍不住掉下泪来。所以,我们发现,悟空大多是因自己哭。

(二)责任之差异

1、贾宝玉之责任

(1)功名利禄强加之责

《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本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那么宁荣二公的嘱托是什么呢?“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望先以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可见,贾宝玉身上担负着整个家族的命运。第二十一回中,袭人从侧面衬托,“再不许毁僧谤道的了,还有要紧的一件事,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偷着吃人嘴上搽的胭脂,和那个爱红的毛病了。”最为讽刺的侧面烘托为第二十五回中贾母的反映,“都是你们素日调唆着,逼他念书写字,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就象个‘避猫鼠儿’一样。”除此之外,第八十一回中贾政说道:“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成名之事。”以上众人,大多希望其能有一番事业,可是,贾宝玉是一个完全随性之人。即便他最后考中了举人,也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内心。“宝玉对于他所归属的这个阶层的家族和生活,却实在不能与之决裂,这一则因为事实上之有所不能,再则也因为感情上有所不忍,三则也因为勇气上有所不足。因此宝玉对于他所归属的阶层和家庭,事实上是糅杂着既反抗又依恋的正反相矛盾的两重心理。”[3]

(2)看破红尘之责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作者两次安排他去游“太虚幻境”,而两次的结果却全然不同。在贾家经历了由盛而衰后,贾宝玉觉醒。儿女尘世情物,都会经历生离死别,盛衰轮回转换。作者这样设置,给读者以极大启迪。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是不是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失败不可怕,成功也难得,人生态度本该如此。

2、孙悟空之责

对于孙悟空,他的责任之中较之贾宝玉的第二点责任也有体现。但除此之外,他还担负着保护唐僧之责,完成取经大业之责。孙悟空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奋斗,为既定事业而奋斗到底的精神,而这也是我们人生中所要经历的。社会由人组成,人是有思想的。在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合整个社会发展之路之时,人总免不了要为之奋斗。对于这样一种奋斗方式,孙悟空给我们传达出积极力量。可是,我们难免会在经历失败之后有困惑,经历成功之后有失落,而这也许正是人生。

综上所述,笔者从《红楼梦》及《西游记》文本出发,论述探讨了贾宝玉与孙悟空形象之异同。对于形象异同之研究,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之中,看到作者的思想智慧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并注重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的心灵划痕。

注释:

[1]《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以下《西游记》引文皆出于此书。

[2]《红楼梦》,曹雪芹著,高鹗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7页。以下《红楼梦》引文皆出于此书。

[3]《百年红学》,闵虹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明】吴承恩著.《西游记》[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译.《的秘密(外二种)》[M].中华书局,2002年版。

[5]李希凡著.《论红楼梦及中国古典小说》[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6]蔡义江著.《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7]潘知常著.《说人物》[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8]闵虹主编.《百年红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报纸类学术论文书写三则 下一篇:高职室内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