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时间:2022-08-06 04:34:48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课程体系之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普通高中的性质、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这次物理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并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是作为学习目标,还是作为教学模式,科学探究对于中国教师和中国学生都比较陌生。除了观念上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模式在运用上还不够成熟,不能从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上整体把握,不善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这样就难以进行教育的创新和促使学生的良好成长。所以,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该如何付诸实施、加以运用,需要有人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内容、条件和方法的指导,以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并把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向多样化。

二、几种常见课型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

根据高中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物理教学中的探究主要分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下面主要从实验探究方面展开。

1.演示实验的探究

1.1导入新课设计演示,感受科学探究

导入新课的演示实验应该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有所发现、有所联想,感受科学探究,萌发或提炼出科学问题,体现“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等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我总结出这样一种模式:

具体应用在动量定理一节的导入中如下:

(1)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让一个生鸡蛋从高处下落到一个海绵垫子上,学生发现鸡蛋反弹起来,并未摔碎,兴趣大增。

(2)师生合作,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在地板上容易摔碎而在海绵垫上不容易碎。

(3)大胆猜想,合理假设

学生猜想:地板对鸡蛋的冲击力大,海绵对鸡蛋的冲击力小。

教师引导猜想:两者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进一步猜想:地板与鸡蛋的接触时间短,海绵与鸡蛋的接触时间长。

学生合理假设:接触时间可能影响冲击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新课动量定理。

在高中物理的新课导入中,许多课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如:自由落体运动、曲线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反冲运动火箭、简谐运动、波的形成和传播等。在这种导入新课的教学模式中,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实施中,应该让学生反复经历假定和解释这两个过程,这是一个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反复交替的过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1.2形成概念探索规律设计演示,体验科学探究

在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之后,我总结出在规律教学中设计演示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模式:

例如,在《安培力磁感应强度》一节的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诱导提问:安培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跟电流强度、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及在磁场中的位置等有关。

教师诱导:假设与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呢?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

(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合作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原理,绘制原理图,列出实验步骤。

(3)交流讨论,优化方案

交流:各组简要说明实验原理和步骤。(屏幕给予投影其原理图)

讨论:经讨论,优化选择出两个方案。一个是定性方案,与课本中演示实验相似;另一个是定量方案,其原理是通过弹簧秤测量拉力,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安培力的大小。这两个方案都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定性实验方案演示;之后进行定量实验方案演示:弹簧秤读数几乎不变,无法读出其差异。

(5)分析论证,得出规律

分析论证:方案一采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它满足“理论上成立,实际中可行,实验现象清楚,简便易行”这一优化原则,但它的缺点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方案二采用了直接测量的方法,理论上成立,且很有创意,但由于安培力太小,弹簧秤灵敏度差,实际中不可行,需要改进。如果弹簧秤换为拉力传感器,并与微机结合就是现在比较先进的数字化传感系统实验室DISLab。如果采用很精密的DISLab实验装置,就可得到定量结果。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为探索物理规律而设计的演示实验同样适用于这种探究模式的还有: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电荷库仑定律、电容器的电容、电阻定律电阻率等。在这些课的演示实验探究过程中,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两个要素所达到的能力要求: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到制定计划的作用。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学生实验的探究

学生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现把探究性学生实验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例如,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教学中运用此模式的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

如何来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即小灯泡的I-U图像。

(2)理论探究,设计实验

学生理论探究:必须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所以需要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它们的连接方法。怎样获得不同的电压值,就需要设计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分析设计实验原理图,得到了四种不同的方案。

(3)小组讨论,优化方案

小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分析不同方案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误差来源等。

优化方案:经讨论,认为因小灯泡为小电阻,所以利用伏安法的外接法误差较小,可排除两种方案。

(4)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按照方案1和3进行实验,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5)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分析论证:各小组建立I-U坐标系,分别根据方案1和3的数据在坐标系里描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交流评估:各小组之间交流不同方案下的图线的差异,分析优缺点。发现方案1的电压电流读数范围广,分布也较均匀;而方案3的读数范围要小得多。对比得出方案1为最优方案。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 下一篇:让错题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