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在文山州第一中学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8-06 03:36:35

竹竿舞在文山州第一中学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竹竿舞在文山州第一中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调查,其目的是为了探究竹竿舞在文山州第一中学开展的可行性。通过研究表明该学校师生对竹竿舞的认知程度较高,教师对竹竿舞的体育功能是肯定得,学生对学习和参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师资和器材、场地方面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的规划利用。

关键词:竹竿舞 少数民族体育 可行性

黎族“竹竿舞”起源于他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竹竿舞”也叫“打柴舞”,黎语称“转涉”、“卡咯”。根据黎族民间传说,跳竹竿已经存在了上千年。黎族的传统住房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三种。其共同特点是茅草房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相传黎族先民们在搭建茅屋的时候,竹竿不断地从屋顶滑落下来,人们为了避免被竹竿碰头打脚,便不断地左闪右跳,慢慢地大家对这种动作产生了兴趣,经过不断改进,便形成了如今的跳竹竿,也叫“跳柴舞”。跳竹竿庆丰年,已成为黎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打起竹竿,相向面舞,而且往往通宵达旦。

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的延续,是民族生活的描绘。它不仅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凭借自身的健身特点和在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成为一项较有价值的娱乐健身活动内容和一项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全民健身机制,将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统一起来,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群众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已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对社会文化的需要也逐渐显示出来。于是,人们在参加健身活动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在运动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少数民族舞蹈,就能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减轻心理、生理负荷,达到锻炼的目的。

竹竿舞作为我国一项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项目,具有良好的体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团结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它可以成为一项特色的学校体育项目。将竹竿舞引进学校体育中,可以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积极地作用。

一、体育教师、学生对竹竿舞的认识与态度

(一)体育教师对竹竿舞的认识程度调查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的计划、执行和主导者,体育教师对竹竿舞的认知程度和开展态度对组竹竿舞在学校的开展起着重大作用。调查显示:了解竹竿舞运动的体育教师为7人,占到100%,接触过竹竿舞的为5人,占到71.4%,没有接触过的为2人,占28.6%。说明该校体育教师对竹竿舞的认识程度高,这为竹竿舞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师对竹竿舞进校园的态度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有必要开展竹竿舞的体育教师为4人,占57.1%,认为没有必要的体育教师为3人,占42.9%;认为成为体育课上的一项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师为6人,占85.1%,认为不能的为1人,占14.9%;认为竹竿舞能够成为一项特色课程的有4人,占到57.1%,不能的则为42.9%。体育教师对竹竿舞开展的必要性和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的态度比例我57.1%,刚刚过半,说明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展等问题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顾虑,还需更多地借鉴成功学校的经验。

(三)学生对竹竿舞的认识与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了解最多的是竹竿舞,人数为143人,占到总人数的56%,其次是民族健身操,人数为122人,占到48%。从认知结构上看,竹竿舞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很多同学主动去了解该项目。

(四)学生了解竹竿舞项目的途径

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途径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山是一个壮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很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在文山都会定期举行少数民族运动会,很多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都会成为比赛项目,例如:板鞋,踩高跷等。

从调查结果看:运用网络了解的人数为182人,占到71%,广场活动为93人,占36%,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观摩的为45人,占到18%,学校开展为22人,占到9%,培训班为12人,占到5%,其他42人占到16%。说明大部分学生是从网络上了解,缺乏直接的概念和实际操作性。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大力度去宣传,扩大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力。

二、结论与建议

1、建议学校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增加专业素质的教师,引入相关专业的教师。

2、加强场地器材的规划利用。

3、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要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确保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学校加强宣传力度,设置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韦丽春,黎族竹竿舞与全民健身运动探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8.9

[2]龙碧波.张辉辉等,竹竿舞健身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

[3]李建,黎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的可行性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作者简介:

彭明娟1989-01)女,湖南株洲人,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上一篇:让课程鲜活起来 下一篇:“身体突围”――“女性新感知”的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