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视阈下的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探析

时间:2022-08-06 02:10:51

宗教学视阈下的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探析

摘 要:在体验经济时代,佛教文化旅游体验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本文以宗教学的视角,认为宗教本质的层次性决定了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必然会影响到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性。通过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性的阐释,认为佛教文化深层旅游体验的过程与旅游者寻找自性的过程是同步的。

关键词:宗教学;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性;自性回归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旅游与宗教之间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上的第一次火车旅游亦是托马斯·库克为了基督教禁酒之目的而组织出游的。再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二字本身就与宗教密不可分,按照龚程鹏的观点:“在中文中,旅游两字,本身就都和宗教有关”2,如今又值体验经济时代,因此,选择宗教学的视阈对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宗教本质的层次性

目前学术界对宗教本质的理解如同旅游的本质一样皆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标准。尽管如此,本文考虑到旅游本身具有文化性质,便选择文化层次论的角度来阐释宗教本质的层次性。根据文化层次理论,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那么,宗教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文化,宗教也同样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所谓表层文化是指可以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文化;所谓中层文化即是指行为文化;所谓深层文化是指摸不着、看不到的精神文化。

基于文化层次理论,段德智教授也阐释过宗教的本质,“既然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宗教体验是的直接显现,则它们势必处于同心圆1的位置上;而宗教行为和宗教活动作为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的外在表现,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作为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以及宗教行为和宗教活动的外在表现,无疑便因此处于同心圆2和同心圆3的位置上了”。同时,段德智还提出了宗教的文化本质,即宗教的建筑艺术等。宗教有自己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和社会群体的特殊本质,即信仰。宗教也有与其它社会意识和社会群体相同的本质,段德智将其称为宗教的一般本质。为了便于论述,不妨把信仰归于深层精神文化领域,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归于中层行为文化领域,而宗教的寺院建筑艺术等则属于表层文化了。它们之间也同样是一种同心圆的关系,即宗教组织与制度是围绕着信仰展开的,宗教寺院建筑艺术同样也是的外化。

通过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可以看出,宗教不仅有其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也有与其它社会群体和意识形态相同的普遍本质。并基于文化层次理论阐释了体现了宗教的深层文化本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恰恰彰显了宗教的中层文化本质,而宗教寺院建筑艺术揭示了宗教的表层文化本质。

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

论述了宗教本质的层次性,再来看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就相当明确了。所谓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信仰者和旅游者,引起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发生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行为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佛教的信仰、教义、理论、制度和组织等非物质文化,也包括了佛教的寺院建筑、艺术、器物等物质文化。如果根据宗教本质层次性理论来看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话,会发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也同样具有层次性,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包括了可以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性旅游资源,同样也包括了摸不着、看不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如同宗教本质的层次性一样,佛教的本质也同样具有层次性,不妨把佛教的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看作佛教文化的深层信仰对象,而佛教的丛林制度、活佛传世制度、僧团组织、水陆法会等皆是围绕着佛教的信仰——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展开的,没有了对佛、菩萨等的信仰,就不会有佛教的礼仪、组织与制度。而佛教的寺院建筑、不管是汉传佛教的对称式寺院格局还是藏传佛教的曼陀罗建筑格局,包括佛教的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造像以及法器等皆是佛教信仰的外在形式。为此,将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两类,物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佛教建筑、雕像、器物、法器、壁画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佛教的信仰、教义、理论等。而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特殊性的体现,其体现了佛教文化资源资源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没有了这个硬核,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就不可能存在,也就不会有佛教文化旅游行为的发生。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是由宗教本质的层次性决定的。将佛教作为旅游资源,尽管增加了佛教功利性的一面,但是佛教之所以为佛教,其出世的一面依然存在。世俗性与出世性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如果没有了出世的佛菩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就不会产生。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理解,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与宗教本质的层次性是吻合的。

三.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性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在客观上是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决定的。游客旅游行为的发生与旅游资源是息息相关的,旅游资源能不能作为旅游的吸引物是至关重要。没有旅游资源就不会有旅游体验的产生,不管对一个旅游个体还是旅游群体来讲,旅游行为的发生都是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当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客体,而佛教文化旅游者是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主体。

基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性,作为旅游世界5的旅游者来讲,它们从主观上做出的反应必然会带有相应的层次性,这些体验层次同样可以划分为:佛教信仰层面,佛教的组织与制度等层面,佛教的建筑、壁画、器物等艺术层面。

当旅游者处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之中,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体验无非有三种情况存在。不妨我们将旅游者分为观光型旅游者、参与型旅游者、佛教信仰型旅游者三种。于是会发现,观光型旅游者多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获得一种放松身心的乐趣,所以这些游客多注重佛教的寺庙建筑之华丽、壮观、以及寺院内壁画、造像、器物等的艺术风格。参与型旅游者不仅注意到了这些外在的形式,已经注意到了寺院的组织、制度、礼仪等,并愿意参与到其中,与僧人们一起享受礼仪过程的乐趣。而作为特殊的旅游者,信仰型旅游者来讲,它们是为了信仰才来到佛教寺院,这些人所注意的不仅是这些外在形式和制度,最主要的是他们会深入的理解佛教的信仰,过多的追求深层次的宗教理论,教义等。当然,这样划分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同层面的游客都有可能追求这三个层面的旅游体验,主要在于个人的主观愿望。不过不管这些人的愿望如何,在大众旅游者之中,最终还是要落入这三个层次的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位置当中。

上一篇:初中政治课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浅析 下一篇: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