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下企业经营与财务对策探讨

时间:2022-08-06 01:18:02

通货膨胀下企业经营与财务对策探讨

【摘要】由物价持续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已在各个方面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对此,企业管理层应制订应对策略,以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现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三个层面,分别就可能采取的对策展开探讨,并对应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看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经营与财务对策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延续去年的涨势呈继续上涨态势。5月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5%,6月“破六”,达到6.4%,7月上涨势头不减,为6.5%,处于三年来的最高位,全年预测可能为5.34%。今年5月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6月为7.1%,7月为7.5%,高于2001~2010年6月的平均涨幅。面对物价持续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这一无可回避的社会经济现象,处于企业经济管理前沿的管理高层,应该如何应对?以下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三个层面,分别对此展开探讨。

一、生产经营层面

(一)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按目前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结构型和成本推动型三种类型。对于一般生产加工企业而言,成本上升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称,今年7月全国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7.5%,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却比去年同期上涨11.0%,成本涨幅高于出厂价涨幅。这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这些构成工业企业产品价格基础的购进价格涨幅超前,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8.9%、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2.6%,构成了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在企业利润被成本上升大幅挤压的情况下,企业应如何采取应对策略以消除或减少这种利坡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梳理,找出本企业产品结构中受影响较大的因素,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产品,会大幅提高产品成本且也为国家宏观调控所不容,因此首先要在新的投资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产三新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和污染。而对企业现有的产品中的高能耗产品,要逐渐降低其比重,直至完全淘汰,实现经济转型。这对传统产业来讲,将会经历短暂的阵痛,但却是企业在物价上涨环境下,谋求生存和继续发展所必须。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8.48、8.36和2.0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5.83个百分点。可见,工资上涨的因素居前,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为降低人工成本所首选。

有资料称,目前我国正进入工资通胀时期,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快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工资上涨是推高人工成本占比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无论是非熟练工人工资,或是熟练工人工资的平均涨幅均超过15%,再加上非工资性支出,企业实际人工成本可能还会更高。但较快的工资上涨仍然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不少企业存在较大的一线工人缺口,这构成了工资上涨的客观基础,排斥了降低工资的可能性。

因而,应该加快固定资产更新,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设备。高技术集成下熟练工人的工资虽然高于劳动密集型下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但由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达到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含量,成为降低人工成本的较好选择。

(三)转嫁涨价因素,努力拓展市场

将涨价因素部分地转嫁给中下游企业直至消费者,是缓解由原材料等涨价而带来产品成本上升的途径之一。但生产者转移成本,最终必然会在CPI落地,使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扬。某医药企业领导透露,“若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该公司计划在今年9~10月份上调10多个品种的药品出厂价,预计涨幅在20%左右。此外,医药行业协会的70多家生产企业,均在酝酿提高药品出厂价。”而出厂价上调后,零售价也会跟着调整,因此这样的举措还是会受到限制的。

但是,一味涨价有可能会失去一定的市场。因此,还应努力拓展市场,拓开销售渠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除了要在硬件上通过增加销售网点和营业面积,更重要的是要在软件上,即产品造型的精美、质量的上乘、售后服务的改善等方面,努力获取客户的信任。只有这样,企业产品成本的上升才能通过扩大销售来得到较好的消化。

(四)实行精细化管理,从各方面降低消耗

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从各个方面努力降低消耗,是应对原材料等涨价的另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通过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降耗降本,使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每一度电、每一个工时、每一个计量单位材料的消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到最低,同时也应注意非生产性费用的节支。所谓管理出效益,在物价上涨的新形势下,其重要意义显得更为突出。

二、财务管理层面

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是资金管理,因此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尤其要做好资金管理这篇文章。

(一)减少名义货币的持有量

所谓“名义货币”,即为不考虑购买力变动的货币单位,也就是居民、企业和单位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如现金、银行存款等。如果物价持续上涨,名义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不断降低,相同数量的名义货币只能购买到比以往较少的财产物资。因此,在不影响日常开支所需的前提下,降低现金、银行存款的持有量,可以减少由物价上涨引起的货币贬值影响。

为此,一是要对企业的分支机构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由于过多地在银行开设账户而滞留于银行账户的存款,还可以通过统一调度资金以达到内部资金的互通有无,减少对现实货币的需求;二是对应收账款应实行严格控制,要制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抓紧催讨应收账款,使企业应收账款降至最低;三是对企业的实物资产进行盘点清理,该报损的报损,该计提减值准备的计提减值准备,该变卖的早日使其变现,等等。总的是要盘活存量资产,以减少资金的无效占用。

(二)提前购进看涨材料或增持看涨期货

对于看涨的生产必需材料,可适当提前购进以加大储备量;也可增持看涨的原材料期货,以抵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影响。当然,企业在进行此项操作时,应持谨慎态度,要有专人负责,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相关人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并经一定程序审批后进行。严禁由个别人在没有充分调研分析的情况下,仅凭个人心血来潮式地运作,以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三)认真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越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企业越是要重视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企业财务预算经过规定程序编制并批准后,应对执行情况实行实时跟踪。对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收入不能实现等情况时,应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促使收入计划的完成。发现支出异常时,应实时采取措施查清原因并加以制止。要严格预算控制,没有特殊原因,未经规定手续审批的,一律不得超过预算。对预算的执行要与奖惩挂钩,认真兑现,以提高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三、会计核算层面

通货膨胀会计被认为是“国际会计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之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就开始研究通货膨胀会计,然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趋同的旗帜下却没有同时出台通货膨胀会计准则,此后也没有作出相关的补充规定之类的文件。但作为我国的会计实务界,却不得不去面对。

(一)传统会计原则受到挑战

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上有了新的规定,但仍然要求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通货膨胀下,以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价值,严重脱离了其所代表的现时价值。这使资产的现时价值和账面价值的背离日益显现,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这会误导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和政府相关机构的宏观决策。

为了解决和克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必然会产生能够如实反映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这就是“通货膨胀会计”。

(二)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关于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论述颇多,但不外乎三大模式,它们是:不变币值会计,即传统的会计;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重置)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

1989年7月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基本上要求按采用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模式对财务会计报告作出重新表述。即要求:在按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表下的资产负债表,应采用一般价格指数进行重新表述;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均应以资产负债表日的计量单位来表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货币进行报告的母公司,在附属公司的财务报表并入母公司前,应当根据报告采用的货币所属国家的一般物价指数进行重新表述,等。

(三)面对价格持续上涨,当前我国会计应做好的工作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但面对现实也不能不有所作为。为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以下工作是必须做好的。

首先,企业应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采取合理的计量方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会计计量”中,列举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这五项计量属性中,除“历史成本”,其余都是和当前市场价格挂钩的计量属性。虽然准则对采用这些方式计量有一定的限制要求,但只要不违背这些要求,企业就可以大胆地采用,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均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企业应对这些会计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二,在涨价幅度还并不算太大(CPI<3%)的情况下,企业可通过报表披露来说明在财务报表中处理物价上涨影响的情况,如由物价上涨带来的企业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偏低、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负债差额引起的企业实际购买力的增加或减少等。但当出现通货膨胀(CPI>3%)甚至恶性通货膨胀(CPI>5%)时,就应编制补充报表或附加说明。

在对资产负债表重新表述时,应对所有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按资产负债日的计量单位重新表述。在对利润表重新表述时,应对利润表中的所有项目以资产负债表日的计量单位来表示,按照一般物价指数的变动进行重新表述。为此,必然会出现与原有报表表达的利润不相同的利润数额,此时应对由拥有货币性资产超过或者低于货币性负债而构成的净额上的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净收益(损失)中,由此引起的应税差异,可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处理。

作者简介:何雅萍(1968-),女,汉族,浙江金华人,金华五合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四川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房地产经济。

上一篇:浅谈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