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报告绩效披露应更体现外部诉求

时间:2022-08-06 01:10:43

CSR报告绩效披露应更体现外部诉求

从2007年至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在快速地增长。从客观角度来看,企业透明度已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但与此同时,大多数报告尽管介绍了企业大量的优秀实践,仍难以识别出企业运营是否符合可持续性的原则。

这一社会责任报告的问题可能一部分来自越来越成熟的相关标准、评级系统以及专业培训,导致企业的报告也越来越相似,包含的主题很一致,介绍的活动很雷同,编写的风格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标准化可以算相关标准的贡献,对阅读者也有所帮助,尤其是使读者比较容易分析报告。但是其副作用在于,企业的绩效与可持续性间的关系变得难以识别。许多报告看完后,仍无法判断企业在对于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是否已经达到应有的要求和期望。

报告通常会依据利益相关方或经济、环境、社会的逻辑设置主题。介绍企业对员工提供的福利、节能减排及污染控制的措施、社会公益活动、企业获得的社会评价、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等等。这些都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也是重要的措施。但是大多数的报告属于内向型,在解释该措施的意义方面,都习惯从内部思维出发。

为了提升报告的作用,报告必须转为外向性思考和表达。首先,企业应该在报告里面更清晰地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但是该愿景必须侧重于对外部诉求的回应,而非重点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其次,为了举例,所有的企业都会提供培训,但是该培训的价值在哪里?中国一直很努力在提升劳动力的能力及技巧,但是将来中国最需要培养的技巧是哪些呢?一家企业对员工提供一千小时的培训,看起来很好,但是培训的内容更为关键。例如,对员工提供技术方面的培训与提供销售培训对加强中国劳动力的竞争性意义不一样。虽然,不可能要求企业承担对员工提供基础教育培训的责任,但是企业在披露自己履责实践的时候,用比较具体的方式解释双赢的结果,效果会更理想。

我们还可以举另外的例子。中国面临缺水的威胁,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减少水耗,并控制全国耗水量。企业能够报告节水量当然是好事,但是如何知道企业是否已经做到位了呢?当然,这可以企业目前的技术及生产条件为参照,即所谓的内向性报告。但如此一来,读者仍然不知道企业的举措有多大的意义。为什么不直观地告诉我们当地的节水目标是多少?当地人士希望企业能减多少?如果整个地区没有达到目标会产生什么结果?

这些问题不只是地方居民会关心,企业客户、投资者等也会很关心。因为如果企业无法达到目标,并且其他的企业也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值得关注的是,地方会不会出现缺水状态?地方政府会不会制定新的法规限制水的使用并因此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因此,为了更能够展现企业绩效的意义,报告对外部具体的趋势及情况应提出更多的观点,做出更多的回应,包括提出应对未来发展的愿景,才能够让读者比较正确地理解企业绩效的意义。

上一篇:打开国际市场之门: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研究 下一篇:南方电网:示范基地的责任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