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河水质评价及污染成因浅析

时间:2022-08-06 12:13:02

西充河水质评价及污染成因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充市西充河2011-2012年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评价了主要超标污染物及变化规律,发现沿岸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农业源、降雨径流量等是影响西充河水质的主要因素,2011~2012年间当地政府实施的多项措施已使西充河流域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后期建议从加大环保宣传、沿岸退耕还林、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三个方面继续深入污染治理,推动西充河水质全面改善。

关键词:水质评价 污染成因 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67-03

1 西充河流域概况

西充河是嘉陵江中游西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西充县境内,主要由虹溪河、象溪河和龙滩河三条小河汇集,流经西充县、嘉陵区和顺庆区境,从南充市主城区西部汇入后穿城而过,汇入嘉陵江。西充河全长121公里,全流域面积450平方公里,流域内有29个场镇、205个村和32万人口。

2 西充河水质评价

2.1资料来源

取自南充市环境监测站2011-2012年西充河的历史监测数据。

2.2 样品采集分析和断面布设

西充河监测点取样设在采样单位内最大汇水面积的河流中,样品采用瞬时采样法。监测断面共有5个:1#晏家乡、2#虹溪河嘉陵区入境断面、3#新复乡、4#华凤镇、5#彩虹桥。

3 评价标准和方法

3.1评价标准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依据,水质评价标准共分五类,大于Ⅴ类为“劣Ⅴ类”。监测指标的浓度值达到Ⅲ类标准,即视为该项指标达标。

3.2评价方法

3.2.1水质状况综合评价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环办〔2011〕22号),水质评价指标为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先分开评价各项指标的水质类别,再根据“取差不取优”的原则,将21项指标中水质最差的类别定为水质状况综合评价结果。

3.2.2 有机污染综合评价

5.4.2降雨量的综合影响(见图7)

南充市的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是从上年的11月到当年的6月,施肥的主要时间从当年的1月到6月。

南充市的汛期是5-9月,每年5-9月降水丰沛,河流水流量大。在5月降水达到第一个高峰的时候,将农田里富余的化肥、场镇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带入西充河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指数达到顶峰。随着6-9月降水量的逐渐增加,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得到稀释而逐渐降低。随着汛期结束,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趋近达标值。

2012年南充市年降雨量较2011年增加了20.7%。降雨量增加,河流年总径流量也随之增加,河水稀释污染物的能力也随之提升,这也是2012年河流中各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1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6 水质改善对策建议

加大宣传,提升群众环保意识,修改沿河居民的下水管,禁止直排;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清理整治垃圾收集点,降低生活垃圾对西充河的污染。

西充河沿岸退耕还林,减少雨水裹挟污物和泥土直接冲入西充河,减少水土流失对西充河的污染。

利用农家书屋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做到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尽量少用化肥。减少农业种植对河流的污染。

参考文献:

[1]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Z].

[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环办〔2011〕22号)[Z].

[3]夏南,杨奕,薛桂澄,何玉生,刘华峰.海南岛地表水水质评价及污染防治[J].水资源保护,第25卷增刊第1期,2009年10月.

[4]毛兴华.常用水质评价方法的选择[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第1期.

[5]丁兆运.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05).

上一篇:浅议高校职称评审工作 下一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