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屿采石历史的考证

时间:2022-08-05 11:55:07

长屿采石历史的考证

【摘 要】本文通过参阅相关历史资料以及地衣和碳14同位素测年方法,对长屿采石区的历史进行了追溯。

【关键词】长屿采石;背景;历史考证

1 区域采石背景

长屿硐天地处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境内,占地面积16.18平方千米,有28个硐群,1314个硐窟,是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历史上,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曾经非常繁荣,采石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遗留的采石遗址较多。浙江古代的采石场大多始凿于隋唐,兴盛于宋、明、清代,少数地点始于晋代。古代采石场主要分成露天、半露天与地下开采三种类型,其中露天采石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采石遗址类型。

2 长屿采石的史籍记载

长屿或许因丘陵蜿蜒连绵而得名,这个普通的地点在史籍中却有记载。《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自紫高、铁场来,率粗厉雄猛。”《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三》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仓、黄监或统称‘长屿’。”《嘉靖太平县志》又记载:长屿黄监山“产石、堪为桥梁、柱础……”“长屿石仓山有攻石之工”。显然长屿能够载入史籍,是长期的采石活动导致,它至少在明代就已被认为是石材的仓库了,并且当地居民多石匠,所采石材多用于桥梁与民居建筑。

据史籍记载,长屿的采石活动最早不会早于魏晋时代,但与长屿有关的最早的用石事件起于宋代。温岭县志(1990)认为长屿硐天在宋代开凿,当时南宋南迁,江南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兴灌溉、水利、交通、建筑等工程,导致长屿采石活动兴起的推断比较可靠。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此时境内有埭(即堰、坝)14座,闸12座,桥5座。据野外实地调查,这些古桥闸堰多数在长屿北侧富沃的温黄平原南端,所用石材都与长屿采石遗址的岩性一致。

宋元战乱导致经济衰退,宋以后,政治中心北移,经济文化活动减弱,以杭州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周边地区大受影响。元至明初,长屿人口减少,发展滞缓,可以推断采石活动因此而减弱。到明代,长屿地区又开始繁荣,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有闸2座,桥79座。明嘉靖年间开始流传的民谣“黄岩蜜桔雁荡松,太平石工天台钟”,赞誉当时温岭石匠技术的精湛。而产生高超的石匠技术肯定与当时大量采石用石活动分不开,可以推断在明代,曾经存在一个采石的高峰时期。

清代再次兴建水利工程有较多可靠记载,《光绪太平县志》记载有闸27座,桥115座。此外,清代留下了大量石窗、石兽等雕刻作品,以及石盆、石碾等生活用具。显然清代温岭的石雕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推断这一时期,采石用石比明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民国以来,尤其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技术融入古老工艺,加之设备的逐步改善,长屿采石活动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石矿的开采强度大大增加。

3 古代遗址的相对序列

在调查过程中,观察到采石遗址在大小、形态上具有类群组合,不同类群之间还有先后切割关系。据此把长屿的古代采石遗址分成三个世代。

(1)半露天中型覆钟式

最新的时代以中型规模(10-15米大小,甚至达20米以上)、覆钟式形态与半露天开采为特征,部分硐穴被宗教活动占据。这些采硐较多地构成采石遗址景观,分布也比较多,如净明寺、石梁寺、观夕硐口部等,这些硐穴内壁上多见较细腻的斜向凿痕。

(2)露天中型直穴式及阶坎式

中期时代以中型偏小规模(5-10米)与露天开采为特征,遗址形态上有较大的阶坎式,也常见直穴式。这一类群常位于基岩较好的地形条件下,在水云硐外侧、凌霄硐口外等地分布较多,常形成较陡的采石岩面。

(3)露天小型阶坎式

最老的时代以小型(2-4米)规模、阶坎式与露天开采为特征。这一类型常分散分布在的基岩上,在水云硐、凌霄硐等多处见,多被中期时代的遗址切割。

4 地衣测年考证

地衣测年由奥地利学者R.E.Beschel(1950)提出,在缺乏同位素测年材料的地点,不失为粗略推断历史年代的重要手段。通过该技术对大量观测长屿地区长屿凝灰岩建成的石质桥梁、堰闸等已知年代古建筑上的各类地衣的最大直径,并在直角坐标系上进行投点拟合曲线,发现黄绿地衣鸡皮衣属(Pertusaria)能够拟合成对数曲线(表3-1,图3-3),符合地衣测年的要求。因此再对长屿采石遗址上的同属地衣开展最大地衣直径的大量观测,对同一地点的最大直径进行平均得到数据(表3-2),投到生长曲线上,推断各类采石遗址的年代。

通过地衣测年,得出两个采石的高峰期:1千年左右的宋代初期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距今313-161年不等。其中1千年左右的两个数据都观测在中型阶坎式采坑岩壁上,而清代的数据则多出现在中型的覆钟式采硐上。

5 碳14同位素测年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长屿采石遗址内保存有一些古墓,通过相关考证,我们认为这些古墓可能是景区最老的墓穴。对此分别在双门硐下与水云硐侧的古墓穴中采得两个人体骨胳样本,送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试。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净明寺覆种式采硐内壁一浅孔内有一段腐木,也采集标本进行14C同位素测年。测年结果列于表3-3

注:测试单位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所用碳十四半衰期为5568年,BP为距1950年的年代,树轮校正所用曲线为IntCal04,所用程序为OxCal v3.10。

测试结果表明,长屿硐天那些由长屿石板构建的古墓年代主要在明代嘉靖年间。净明寺采坑的14C测年结果也与地衣测年吻合良好,说明那些具有细腻斜凿痕的中型覆钟式采硐比较可靠地形成于清代。

6 采石历史的总结

通过对古代采石遗址的野外观察,我们遗址分成了三个时代,其中最近的覆钟式经地衣测年与14C测年定为清代,而中期的阶坎式经地衣测年为宋代初期,但14C测年与史籍显示的明代采石遗址未得到确认,因此有小部分遗址可能是明代形成,而最老时代我们推测它们形成在隋唐时期。

总结所有资料,把长屿采石历史分成以下5个阶段:

(1)南北朝――隋唐的石材识别与条石开采期

大约距今1500年前至隋唐,在双门硐―净明硐一带有一定规模的采石活动。所采石料以条石为主,少数为石板。采石遗址多为5m以下的小型的露天阶坎式采坑,采坑孤立分散。

(2)宋代条石开采高峰期

距今1000年左右,因水利工程需求,在双门硐―净明硐一带、道源硐等地,有较大规模的开采活动,所采石料主要为条石,次为石板。采石遗址为5-10m的中型、小型的露天阶坎式、露天直穴式采坑,而且采坑与早些年代的有簇群呈继承关系。

(3)明代条石与石板开采高峰期

明中期后,采石呈现一个高峰期,代表采石板技术成熟的覆钟式采坑出现。这一时期所采石料为石板与条石。开采规模扩大,以至于现今的遗址形成了一些池穴式的景观。

(4)清代石板开采高峰期

距今350-150年,因城镇、寺院、民居、水利、交通、日常生活等需求,采石活动在长屿的丘陵地带全面铺开,所采石料多为石板,少量条石等。遗址主要为10m以上的中型露天直穴式、半露天覆钟式采坑。同时早期采石遗址因留有峭壁硐穴而大都在此时开始被利用成为宗教与旅游活动地点。

(5)近现代高速开采期

民国以来,采石活动在长屿高速发展。六七十年代以后,采石爆破技术的应用和长屿地区石板房屋盛行,推动了采石业进入最高峰。这时期主要出现了50-100m的大型井下覆钟式采硐,稍早到民国则多为大型的露天直穴式、半露天覆钟式采坑。井下采硐、采坑多以平巷链接,形成错综复杂的硐穴群。

通过以上几个时期的发展,才酿造了长屿采石去现在留给我们的错综复杂、景观奇特的采坑硐群遗迹。

上一篇:只结婚不度蜜月已无力吐槽 下一篇:深谷里的幽兰(外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