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辨治八法

时间:2022-08-05 10:47:25

小儿发热的病理生理特点

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足,对外界环境适应和抗病能力均较成人差,罹患外邪之后极易出现发热,即所谓外感发热。临床之际,虽以表、热、实证为常见,但由于小儿气血未充、营卫俱弱,表邪易于内传,导致病情加剧,每易出现表里同病;或挟滞,表现为呕吐腹泻、腹胀便秘;或挟痰,表现为咳喘痰多;或挟惊,表现为高热烦躁、惊厥昏迷,变证迭现,非只一端。

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发疹性传染病是儿科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致热病因。温病学中所谓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病势变化特点也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由于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或食积化热,或热结肠壅,或湿热痹阻,或瘀血阻络,或营卫失和等诸因素,均可导致发热迁延不愈。

小儿发热的辨证要点

小儿发热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后转归。同一疾病在临床上也常常表现为证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疾病则又可能表现为“异病同证”。因此,及早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明确的辨证是同样重要的,辨证必须与辨病结合。对于小儿发热的临床辨证,应注意两点,一是鉴别分析热型;二是鉴别分析伴发的症状。

鉴别分析热型

发热恶寒疾病初期发热与恶寒并见,常提示表证发热,为邪正交争,病在肺卫的浅表阶段,以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为常见。恶寒的轻重是二者的鉴别重点。婴幼儿不能表述恶寒,若高热而面色不红或反显青黄,且或喜人偎抱,或汗毛竖起,或无汗且伴手足不温、呕吐、腹胀、腹泻等,常可有助于风寒表证的诊断。风热表证初起,虽然可见短暂恶寒,但面色多赤。手足不温也可见于持续高热“热深、厥深”者;面色青黄必须结合体质考虑,并应注意有无惊风或心阳虚衰的征兆。

寒热往来疾病初期或迁延数日,发热与恶寒在一日内多次交替出现。常提示病邪已渐深入,尚处于表邪未罢、里证未成的过渡阶段,证属“半表半里”或“邪伏膜原”。

壮热多为高热持续不退,迁延数日,不恶寒反恶热,或热型弛张,或热势稽留。常提示或为肺、胃气分实热证,或为胃肠的积热实证,或为湿热痹阻经络,或为湿温阻遏三焦,或为暑热蕴蒸气分,或为邪热枭张的气营两燔证。

潮热发热起伏,来去有定时。午后至傍晚潮热者,宜区分肺热与阴虚证的不同;傍晚的“日晡潮热”若有多汗、口渴、腹满痛、便秘,则常为“胃家实”。

鉴别分析伴发症状

伴发咽喉红肿疼痛,或鼻阻气促、咳喘痰鸣诸症,常提示为邪在肺卫的风热表证,或为肺失肃降、气逆痰壅的肺热实证。

伴发口臭纳呆、腹满胀痛、便秘腹泻诸症,常提示为胃肠积热的中焦实证。

伴发惊惕、烦躁、惊风时,多由

于热势枭张,热极动风肝经实热;若有

囟凸、呕吐、头痛、嗜睡、谵语、昏

迷、肢瘫或反复痉厥,则多因温毒深陷

营血,涉及心肝两经。

伴发皮疹时,要根据发热与皮疹的关系,鉴别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药疹或热入营血时发生的出血性斑疹。在中医临床上,皮疹的形态性状常作为选择治疗方药的重要依据,如皮疹形小色红为风热在肺,治宜清宣透发;斑疹形大色赤为毒热在胃,治宜清热化斑;斑疹形大密集且疹色赤红,则为温病重证毒热内陷、燔烁营血,治宜清营凉血、化瘀消斑。

小儿发热治疗方法

辛温解表法适用于秋冬季节或初春乍暖还寒之际外感风寒,病在肺卫的表证。临床常用方有三:一是葱豉桔梗汤加味方,为辛平微温的轻剂。可用于冬春季节普通感冒发热,病情轻微且无里证者,原方加芥穗、白芷更助疏散风寒,可缓解鼻塞头痛等症。二是杏苏散加味方,原方为辛温平剂,加葛根、黄芩、芥穗、薄荷兼有宣肺理脾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外感伴有肺失宣肃而咳,伴脾胃不和便稀者,较为适宜。三是荆防败毒散,为辛温重剂,可用于较大儿童秋冬季节身热无汗,恶寒体痛的外感风寒重证。另外,小儿风寒在表极易内传化热,或因素有内热复感风寒,从而形成“外寒内热”之证,此时可在相应方剂中适量加入连翘、黄芩、栀子或生石膏,可收表里双解之效。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四季外感风热的肺卫表证。举凡上呼吸道感染、多种发疹性传染病的初期需要清解透发者均可治从此法。常以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加减。鉴于辛凉解表法的适用范围广泛,临床之际不能刻舟求剑,必须依据不同疾病和病情需要灵活选方化裁。例如以扁桃体炎、咽炎、喉炎为主时,可以银翘散为主方加生地、元参、射干、果榄、蝉衣清热利咽;烂喉丹痧加大青叶、生石膏、知母、丹皮清热透疹,凉血化斑;腮腺炎或淋巴腺炎加柴胡、僵蚕、生石膏、公英、蚤休、山慈菇、浙贝母,或宗李东垣普济消毒饮化裁,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肺热痰盛、咳嗽喘促,可宗桑菊饮或银翘散加黛蛤散、前胡、瓜蒌、浙贝母、枳壳、炙麻黄、生石膏,宣肃肺热、化痰止咳;小婴儿烦躁惊悸或高热痉厥,可加钩藤、僵蚕、羚羊角,或另服紫雪散、泻青丸,清热镇痉熄风,或加针点刺十井、十宣以宣泄身热。

和解清热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失于疏解,内传少阳的半表半里证,湿蕴热郁邪伏膜原证,或表邪未解里证已成的表里合病。证见迁延数日高热不退,汗出身热不解或寒热往来者。临床常用大柴胡汤加味,以《伤寒论》大柴胡汤加赤芍、厚朴、知母、青蒿、芥穗、薄荷组成。本方具有和解清热、表里双解的功效,临床用于发热迁延时日,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多有退热卓效。

和中清热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内兼食滞,胃肠型感冒及肠道感染初期。临床常用经验方藿连保和汤,以保和丸加藿香、黄连、厚朴、枳壳、芥穗、薄荷,可用于外感夹食或宿食中阻的发热呕吐。如为夏秋季节外感风寒,湿郁中阻,胃肠不和而证见发热恶寒、呕吐腹泻、腹胀腹痛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味,即原方加葛根、黄连、干姜、焦三仙;属于夏秋季节湿热蕴郁、表里俱病的肠道感染初期者,常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原方加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白术、焦三仙、芥穗、薄荷、六一散。凉膈散加味(加厚朴、焦槟榔、芥穗、焦三仙)重在清热泻实,适用于表邪内传化热,里实已成而表邪未净的表里合病。

清暑化湿法适用于濡暑盛夏之季暑热夹湿、蕴结气分的暑证或湿温证。临床常用陈宝义经验方暑热宁合剂,该方由新加香薷饮加银花、大青叶、藿香、豆豉、半夏等组成,对于夏季暑热伤表、身热无汗者,每获良效。甘露消毒丹也是临床常用方,适用于湿邪弥漫三焦、湿热并重的湿温证。应用时,常去木通以免药液太苦不利患儿接受,加杏仁、栀子以宣肺并清六经郁热。

清气泄热法适用于表邪已解,邪热壅郁肺胃的气分热证。可见高热不退,烦躁,口渴欲饮,汗出身热不减,面赤舌红,苔白或黄厚,脉滑数。治疗以辛凉重剂清气泄热为主。临床常用银翘白虎汤加减。该方为银翘散与白虎汤合方,用于邪在肺胃的气分实热证,表邪已解或表邪未净均可使用。经验方加味玉女煎(玉女煎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稽留关节,热痹而身热持续不退者,用以滋阴清热、宣痹通络。

凉肝清热法 适用于表邪内传,涉及心、肝二经或表证未解内兼肝胃实热证,可见发热日久不退,或以夜热为主,夜卧不宁,烦躁惊惕,痉厥抽搐等。临床应用加味泻青汤(《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加黄芩、芥穗、僵蚕、甘草)。该方具有解表清热、凉肝镇惊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兼里热,或肝经实热所致的发热惊风。

清营透热法 适用于温毒内传,气营两燔或热入营血证。临床多以清瘟败毒饮、清营汤加减。清瘟败毒饮用于气营两燔证,治疗重在清气凉营;清营汤用于热入营血证,治疗重在清营凉血;临床治疗时,若高热不退、痉厥抽搐,可加紫雪散、安宫牛黄丸。

上一篇:蝉龙汤治疗咽源性咳嗽体会 下一篇:大便次数增加并带血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