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探讨

时间:2022-08-05 10:08:12

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探讨

摘 要:该文简要介绍了淮北平原区小麦生产自然条件,提出了小麦绿色轻简化增产技术路线,重点探讨了小麦生产轻简化技术、绿色化技术、规模化技术措施,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集成了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推动淮北平原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淮北平原;小麦;绿色化;轻简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52-03

在保口粮稳增长的形势下,小麦生产一直追求高产再高产,技术上一直沿着高投入高产出的路线进行攻关。随着温保问题的解决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开始关注食物的安全质量,开始关注身边环境,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绿色生产、保护环境等。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下,如何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实现小麦绿色增产是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1 技术路线

总结近几年开展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经验,特提出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增产技术路线,即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优势,选用具有绿色增产潜力的优质品种,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规模化,农艺农机技术融合,落实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深耕、种肥一体化机条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肥水调控等综合措施,建立合理的群体,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力促个体发育健壮,后期籽粒饱满,在实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同时,达到增产、绿色、轻简、效益目的。

2 自然条件

淮北平原区泛指淮河干流以北安徽省北部地区,也称淮河中游平原,实为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3.74万km2,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213.77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该区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是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小麦173.33万hm2。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d,太阳辐射年总量达5200~5400MJ/O,年日照时数2300h以上,平均年降水量在850mm以上,光热水等条件较好。因位于过渡地带,气候资源既兼有南北方之利,也兼有南北方之弊,气象灾害多发,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3 技术探讨

3.1 轻简化技术探讨 小麦生产轻简化技术关键在于机械化应用。在农艺要求下,农机改进推广较快,小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度大为提高。但在轻简化技术要求中仍需要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特别是关键环节的融合,如秸秆处理环节、种肥一体环节、田管环节及收获环节皆需要提高融合度。传统的秸秆处理有2种方式,一是人工收集运出田外作饲草用或柴草用,二是田间焚烧。第一种方式需要大量人工,随着一家一户养殖黄牛的大量减少,很少有人再收集秸秆。第二种方式对环境造成较重污染,禁烧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近几年秸秆处理仍采取2种方式,第一种收集送交生物质电厂发电,费工费时效益不高,收集比例占总面积的20%以内。第二种是秸秆还田,有全量还田和部分还田,全量还田已超过50%。目前秸秆还田中秸秆的粉碎程度、抛撒均匀度、翻埋方式、翻埋深度等还达不到农艺要求,特别是旋耕或旋耕播种一体时秸秆对播种质量影响较大,对出苗后的小麦生长也有较大影响。为此,我们提出先深犁翻埋粉碎后的秸秆,土壤耙平耙碎后再播种,犁深至少在20cm以上,最好达到25~30cm。秸秆粉碎后其长度不超过10cm,最好在5cm上下,还需抛撒均匀。无论是秸秆粉碎抛撒还是深犁,皆需配套大中型农机具进行实施,农机手的操作水平高低对各项作业完成质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大型农机更需要高水平农机手实施操作。在种肥一体环节中,改过去的单施少量种肥为所有底肥随播种全施到土壤中,施肥深度、施肥量等需要改进,农艺要求底肥深施20cm以上,但旋耕播种施肥一体机的施肥深度一般在10cm上下,与种子间距离较小,不利于作物根系的深扎,目前一体机的施肥量最大仅达750kg/hm2,尚不能满足需肥较高田块的施肥需要。在田管环节中小麦中后期田管机械尚未完全配套,自走式机械仍然存在损伤部分小麦现象,无人机配套的植保喷防装备有待改进,如高浓度农药品种、喷头的雾化颗粒细度、需要添加的助剂等与农艺要求效果仍有距离,特殊天气条件下还需人工完成植保作业等。收获环节中籽粒损失率有待进一步降低,秸秆粉碎程度和抛撒均匀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型机械对土壤的碾压及破坏程度还应进一步降低。

3.2 绿色化技术探讨 小麦绿色生产技术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土壤环境要求绿色。土壤未受污染是关键。应在主要农业核心区之内,周边无大型工厂,无工业废水、废弃污染物等污染源,无生活废水等污染,离主要交通干线3km以上。二是施肥技术绿色。主要应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在未施肥前,取土化验土壤养分情况,依据地力情况和目标产量以及所施肥料的利用率,确定肥料种类配方、施用数量及施用方法。全面推广应用秸秆全量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达到培肥、改良土壤目的,提高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技术,改普通配方肥撒施旋耕方式为缓控释配方肥种肥同播方式,达到省时省力提高化肥利用率目标。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水促肥,提高肥效,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三是植保技术绿色。在病虫草害防治上改单一化学防治为综合防治,协调进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全面推广轮作换茬种植模式,减少病虫草害残留基数,抑制优势病虫草种群生长。主要推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红芋,小麦―芝麻,小麦―花生,小麦―棉花等接茬种植模式,与小麦接茬的夏种作物3-5a轮作1次。突出病害预防,虫害适治,抓好关键期防治,推广统防统治,减少防治次数,总体降低农药使用量。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全面推广应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大新型、大型现代施药机械的推广应用,创新、改进施药方法,总体提高农药利用率。四是灌水方式绿色。通过试验示范,确定淮北平原区旱作小麦需水规律,根据淮北平原旱作麦区降水规律等,确定小麦灌水关键时段,提高灌水利用率。改大水漫灌为浸润灌溉,主要采取喷灌或滴灌方式以减少用水量。推广现代化大型灌水设施,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灌水效率。通^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水抗旱性能,减少灌水次数。五是种子应用绿色。全面推广应用小麦良种。选择适合淮北平原旱作区优质小麦良种,在优质的基础上,既具高产、超高产潜力,又能保证稳产,兼有良好的抗病、虫、旱、涝、冻等抗逆性。重点落实科学播种技术,播前通过精选种子、晒种、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措施进行种子处理,做好种子发芽试验,保证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选择合适的播种机械和技术高超的机手,把适期、适墒、适量、适深、适距技术落到实处,改传统大播量播种为精量播种或半精量播种,改窄行机条播为宽行宽幅机播,达到省种、匀播、一播全苗目标,促进苗全、苗匀、苗齐、苗壮的实现。

3.3 规模化技术探讨 随着种地收益特别是种粮收益在家庭收入中比重的大幅度下降,种粮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过去以家庭为主的种地种粮模式逐步减少,租地规模经营、租地规模种粮的大户越来越多,淮北平原区土地流转率目前已超过40%,流转土地用于种粮的占到60%以上。由于在小麦生产中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促进了小麦种植规模化发展。在种粮中小麦占比接近50%,作为一年种两季粮耕作制度下,小麦独占一季。种植模式主要有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红芋等。随着小麦种植规模的扩大,规模化技术落实越来越重要,从实际发展看应从3方面做好小麦规模种植。一是把握好适度规模。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粮收益时,规模种植小麦年收益应高于5万元,一般不能低于普通外出务工收入,正常情况下除去劳力成本,种植小麦亩收益约在500元上下,因此规模种植小麦面积底线为6.67hm2。种植规模越大越易受到资金、短时用工、机械服务、仓储、运输、销售等条件限制,从目前情况看,一般大户种植上限在33.33hm2,最受欢迎的规模是13.33~20hm2。二是要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首先无论多大规模的种植小麦大户或直接负责人要拥有较高水平的小麦生产技术,可统筹安排好耕种管收售等事项,要有市场经营头脑。其次,要具备良好的水、电、路基础,拥有必要的农机具,还要有适当的晒场、仓库等。再次,是承租的土地要集中连片,便于大中型机械化应用,以机械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虽然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但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正在显现。种植小麦规模大户首先要会充分应用社会化服务以降低各项成本,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其次,小麦种植大户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到社会化服务之中去,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机械优势、信息优势等,开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集中供应服务,开展技术承包服务,开展小麦生产中的耕种管收服务,开展优质商品麦收购销售服务等,通过提供一项或多项社会化服务分享到社会快速发展效益,如果让自己拥有的技术、机械、仓库等闲置,就是浪费加亏损。

4 技术集成

总结3a以来的试验、示范,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要点集成如下:

4.1 播前准备

4.1.1 种子选择 以半冬性品种为主,选择中强筋优质小麦,具备高产、超高产潜力,表现出稳产特性,抗病性强,抗冻、抗倒等抗逆性强。如烟农19、烟农5158、紫麦19、华成3366、安农0711、未来0818、涡麦9号(强筋)、济麦22、淮麦22、连麦2号(强筋)、泛麦5号、宿553(强筋)、新麦26(强筋)等。

4.1.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保证一播全苗与苗齐苗壮的关键一环。种子处理包括:种子精选、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播前晒种等方式。用精选机进行精选种子,也可风选、筛选,做到去除病、瘪粒种子,保留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种子;选好的种子要进行种子包衣,用低毒低残留专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可有效防止苗期病虫危害,提升幼苗抗逆性;药剂拌种,选择针对淮北平原区专用小麦拌种剂在播前进行拌种,阴干后及时播种;播前晒种,非包衣或药剂拌种种子可在播前晒种,此种方式是种子处理中最为绿色环保的方式,既能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病菌,又能唤醒种子体内活性酶,促进种子快速发芽,缩短出土时间,有利于苗齐、苗匀、苗壮。

4.1.3 前茬秸秆处理 前茬秸秆应粉碎全量还田,通过深耕25cm以上,翻埋粉碎过的秸秆,翻耕前1hm2匀施30000kg以上土杂肥肥或7500kg以上有机肥。根据秸秆还田量加施速效氮肥,1hm2施尿素75~150kg,翻耕后再进行浅旋或细耙,保证地平土碎,利于小麦播种。

4.2 精细播种

4.2.1 种肥同播 种肥同播,顾名思义就是种子和肥料同时播种下地。种子和肥料间相距10~15cm,种肥不同行,种子在土壤上层,肥料在土壤中下层。根据土壤养分和供肥能力测定情况,以及产量目标等情况确定配方肥施用量,一般情况下1hm2产7500kg小麦需施纯氮180~210kg,磷肥90~120kg,钾肥150~180kg,除留下氮肥的30%~40%为预留追肥外,其余肥料全部同播一起进行底施。为减少追肥用工用时,可应用缓控释肥,一次施肥满足全部需要。

4.2.2 适期播种 适宜的播期,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淮北平原区小麦适播期为10月5至15日,半冬性偏冬品种、偏北区域应选择10月上旬进行播种,半冬性偏弱品种、偏南区域应选择10月中旬播种。目的是既要避开品种自身特性风险,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增产潜力。

4.2.3 适量播种 在适期播种和一播全苗条件下,高肥力田块小麦播量宜定为120kg/hm2,保证基本苗达到225万/hm2,中、下等肥力田块小麦播量宜定为150kg/hm2,保证基本苗达到300万/hm2。晚播小麦适当增加播量。

4.2.4 适墒播种 淮北平原土壤以砂姜黑土为主,质地偏粘重,适墒播种期持续时间短,播种时田间持水量在70%~80%最佳,低于60%出苗不齐,高于90%易造成烂种。

4.2.5 适距播种 把窄行条播机换为宽幅播种机,改传统20cm行距为25~28cm,下种幅宽由1~3cm改为5~8cm。

4.2.6 适深播种 播种深度3~5cm为宜,旱时取下限,足墒取上限,砂姜黑土取中、下限,夜潮沙土取上限。

4.2.7 播后镇压 采取旋耕方式播种的田块播种后应及时进行镇压,注意压干不压湿,湿压易形成土表板结,反而不利于小麦的出苗与生长。

4.3 科学田管

4.3.1 化学除草 根据草情选择合适的麦田除草剂于12月上中旬晴好天气进行喷施。如错过冬前喷施时机,可在越冬期选择合适的天气(以气温指标为主,50C以上,晴天中午)喷施,也可在早春2月上中旬进行喷施。小麦拔节后不再应用化学除草。

4.3.2 肥水管理 做到旱灌涝排。皖北秋冬及早春易发生旱灾,春夏易发生涝灾,特别是低洼地渍害较重,重点关注冬灌春排,注意田间灌排水工程配套,保障田间“三沟”畅通。春后重追拔节肥,把余下氮肥全部追施。小麦拔节后视苗情、墒情等选择追施时机,肥料偏少、群w不足、长势偏弱麦田适当早追(可提前至返青期追施),肥料较足的壮苗田块适当晚追,最晚可在孕穗期进行追施(此期适当减少追肥量)。追肥方式最好用专用追肥器进行穿施,无条件时,趁雨撒施也可,肥水结合效果最好。

4.3.3 控旺促壮 主要措施:一是冬季或早春镇压。对长势过旺小麦在起身前用专用镇压器、石磙、装入重物的圆桶或翻耙顺麦行进行镇压,效果较好。镇压应选择晴天中午进行,地湿不压,有霜冻或露水时不压,多次镇压方向保持一致。二是喷施化控剂。日均气温5℃以上,晴天上午10:00至下午4:00进行叶面喷施,一般用10%多效・甲哌f(矮丰)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或5%烯效唑200~450g/hm2,或壮丰安600~750mL/hm2,兑水450kg,于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均匀叶面喷施。小麦拔节后不再采用化控方式。

4.3.4 预防冷冻灾害 淮北平原区每年都会发生“倒春寒”,如寒潮强度较大,就会造成小麦早春冻害或低温冷害,尤其是旺长小麦、弱苗小麦、氮肥过量小麦的冷、冻害会十分明显。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随时掌握天气预报情况,在寒潮来临前采取灌水、熏烟、喷施抗冻剂等措施进行预防。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肥或喷施叶面肥,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或美洲星、富万钾、黄腐酸叶面肥等,可以促进小麦恢复生长。

4.3.5 病虫害防治 主要注意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粘虫的防治,淮北平原西、北部特别是与河南麦区相连处要突出小麦中后期锈病防治;南部区域要突出抽穗扬花期赤霉病预防和穗蚜的及时防治。最好应用大型植保机械进行统防统治,或应用无人机进行统一飞防。

4.3.6 防倒伏与干热风 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壮丰安、多效唑、矮壮素等化学生长调节剂,可起到控旺防倒作用。在小麦花粒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黄腐酸盐类叶面肥等2~3次,不仅可促进小麦籽粒增重,提升小麦品质,还能明显增强抗性,可有效预防倒伏与干热风危害。

4.4 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秸秆粉碎均匀抛撒还田,留茬高度15cm以下,秸秆粉碎长度5~10cm。收获后的小麦籽粒含水量降到13%以下时才可入库。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初中数学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分析 下一篇:22%氟啶虫胺腈防治柑橘木虱示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