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通胀类型及其对商品市场的差别影响

时间:2022-08-05 07:08:21

本轮通胀类型及其对商品市场的差别影响

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会对商品市场产生不同影响;同一次通货膨胀,对商品市场的不同板块,形成的影响也有差别。因此,分析通胀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既需要剖析通胀本身的类型,又应当区分商品市场的不同板块,分别进行观察研究。

当前通胀的类型剖析与

演变趋势预测

当前我国通胀的类型剖析按近几年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判别,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的复合类型。

先看需求拉动。就消费价格而言,需求拉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迅速致富的高收入阶层以及与之相伴的公款消费,对高档商品和服务形成强劲购买力;二是收入水平总体看也有显著提升的广大农民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对猪肉、电力、职业培训等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就生产资料价格而言,需求拉动同时体现在国内消费品生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和出口商品生产增加等三方面。

再看成本推动。无论对消费价格来说,还是就生产资料价格而言,成本推动都主要体现在高管年薪等管理费迅速增加、工资成本逐步升高、土地使用费上升和能源、原材料价格趋于上涨等四个方面。

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同时在发挥作用,二者的强度非常接近,难分高低,因此称为复合型。

当前我国通胀的演变趋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两类因素中,有一个共有的交集,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是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都在明显提高。尽管三阶层收入提高的幅度不尽相同,而且恰为高、中、低排序,贫富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但即使按低收入阶层的低增幅计算,也会对需求与成本形成显著推拉。

普通老百姓凭自身感觉,对统计部门公布的去年约20%的工资收入平均增幅持有异议。或许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收入增幅为:低收入阶层10%,中等收入阶层20%,高收入阶层30%。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大国居民实际收入以3%的平均速度持续增长,就是非常好的业绩。期望今后5―10年,我国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以3%―5%的平均速度增长。从平均10%的名义收入增长率中,扣除3%―5%的实际增长率,据此估计同期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应为5%―7%。

考虑波动因素,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可能以6%为均值,绝大多数年份都在3%到9%的范围内,上下浮动。据此预测,10年之后,我国物价将比现在平均升高80%。从以往30年我国物价的实际涨幅看,这很可能是保守估计。

而1977-2007的30年间,我国物价平均上涨幅度不止3倍。如此描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物价变化,决不意味着我国城乡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事实上,由于打破了改革之前“低工资、低物价”的僵化体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名义收入上升的幅度更大,扣除物价上涨,实际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粗略估算,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月工资,从改革开放初的30多元,上升到如今的800多元人民币,提高了20余倍。粮食收购价格由每公斤0.2元升高到1.5元,仅价格因素一项,就使农民名义收入提高了7倍多。高收入阶层名义收入的上升幅度更大,由30年前的每月100多元、即每年不足0.3万元人民币,升高到年薪30-6600万元,跃升100-22000倍。

回顾历史,有助于预测未来。根据以往经验推测,在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方针指引下,由于低收入阶层的名义收入将以更大的幅度提高,经过本轮通货膨胀,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城乡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可望再上一个大台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轮通胀对商品市场的

差别影响剖析

过去30年间,我国的物价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毫无疑问,今后10年,物价结构还将继续变化。这就是说,在此期间,通货膨胀对不同种类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可能是同样的。

通胀对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的影响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总成本中,工资支出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如果今后10年我国低收入阶层的名义收入增长率平均达到10%,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2%―3%的平均速度提高,那么,从成本推动角度分析,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价格,就很可能以年平均7%―8%的幅度上涨。

这一涨幅,高于前述的6%年平均通胀率。其定性的含意为:从总体上说,此轮复合型通胀对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的影响较强。对外贸的影响,则是我国对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价格,需要适当上升。这种情况反过来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积极影响,逐步减轻升值压力。

由此或许应当进一步推测,在人力成本较快上升的压力下,中国有可能加快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或者以集约经营的方式,提高劳动效率。以集约方式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最新实例是,今年春夏以来,已有多家国外投资者,开始在我国南方投资扩建现代化的养猪场。

去年9月在北京《中国金融衍生品高峰论坛》上,我曾谈到猪肉价格上涨趋势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将来或许适宜吃美国猪肉的可能性,依据是中国内地的一些农民富裕起来后可能不愿出卖他们喂养的猪,而要留给自己孩子吃。现在看来,商人确实比学者高明,不到半年,他们的行为就使我当时的猜测,有一半变得不确切:即使富裕农民把自家猪留给孩子吃,东部城市也有足够的本土猪肉卖,不必进口美国猪。

照此势头发展下去,有理由预期在中国大地上将会出现更多的集约化经营。除了投资养猪场之外,将来可能还有人投资建设养牛场和养羊场。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食需要,稳定肉价,而且还有利于保护草原,方便收集处理反刍动物打嗝时吐出的甲烷,减弱温室效应。

如果上述预期能够变为现实,那就将使本轮通货膨胀的功绩,难以泯没。它不仅将给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奉献给中国大陆乃至全球,一件最具实效、最为珍贵的永恒礼物。

通胀对资本密集型商品市场的影响工资支出在资本密集型商品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高,其销售价格受工资性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不太大。又由于此类商品易于扩大生产,供给弹性较强,需求增长对其销售价格的拉动作用,也不会很大。因而,从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此轮复合型通胀对资本密集型商品市场的影响,可能较弱。

进一步说,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大众消费品,如电脑、彩电和汽车等,即使在复合型通胀期间,其价格也未必随物价指数的升高而上涨,甚至还有可能下降,只是若无通胀其价格下降幅度可能更大。因此,对这类商品而言,此轮复合型通胀的真实影响,是显著减缓其价格的下降速度,有助于其价格稳定。

对于将要推向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来说,通胀有助于其厂家适当提高上市定价。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早期销售价格往往成为其最高售价。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价销售之后,就会变得不新鲜,将有更新更好的产品出世,逐渐取而代之,面对此种前景,其售价自然需要逐步调低。

如果上述分析合乎逻辑,那么,汽车、彩电和电脑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高的消费品价格,在我国此次复合型通胀期间,仍然将会保持以往趋势,稳中有降。这意味着:其它类商品的平均价格涨幅,必然高于物价总指数,涨价速度更快一些。

通胀对自然资源类商品市场的影响有些商品的主要生产要素,是稀缺的自然资源,因而其产量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地说,供给量有限的商品,其价格对需求特别敏感,容易受需求拉动。进一步说,自然资源类商品的现货与期货价格,还很容易受到各种有关其主要生产要素已发现储量及生产供给等类信息和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总量增长,社会对一些自然资源类商品,如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紧紧依托依赖土地的粮食与住房等的需求,趋于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此类商品的主要生产要素却趋于减少。供需两方面的逆向变化趋势,客观上决定了自然资源类商品的价格趋于上涨。

在出现复合型通胀的时期内,价格信号引发并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类商品价格趋升的心理预期。此种心理预期反过来推动自然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涨价的事实和预期涨价的心理交互影响,必然使此轮复合型通胀对自然资源类商品市场的影响,甚至比对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的影响,更为强烈。

应对此轮复合型通胀的政策建议

对于此轮复合型通胀,我想提供“顺、反、增、缩”四字应对之策,也可以更明确地称为“顺规律,反垄断,增供给,缩差距”十二字方略。

顺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允许生产与销售企业在法律框架内根据市场供求调节各自的商品价格,不可从主观愿望(即使特别良好)出发,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更不能强求一律。

通货膨胀类似地震,隔一段时间就会向外释放逐渐积累的能量,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暂时平衡,因而是一种非严格的周期性经济现象。这就使得它不像艾滋与SARS,必须被彻底消灭,永不复生,而是像酷暑一样,将永伴人类。

对于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当他面带微笑,以坚定步伐,或急或缓地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千万不要失去绅士风度,惊慌失措,胡推乱打,而应当对客人显示出必要的尊重,细心探明来意,满足合理要求,谢绝过分之请。

半年前,在一次题为“宏观控制与预防通胀”论坛上,笔者曾以如下语句作为发言的结尾:“面对通胀,宜镇定,莫慌张!正视现实,比大喊预防,更得当。千万莫在预防声中,放缓给低收入阶层加薪的步伐,打压给平民百姓办好事的投资,收缩给新老市民购建房的贷款,一再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率,好意地将所谓‘预防’,变为阻碍发展的幕墙。”如今,让我从内心感到高兴的是:中央银行前几天宣布调低贷款基准利率和部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

反垄断制定健全反垄断法和反价格欺诈法,对专营性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立法规定最高资金利润率,在严格审查与核算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公开透明的价格听证。

有一些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快速上涨,已经远远高于成本,形成暴利。这并非市场自由调节的结果,而是由垄断甚至欺诈所致。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打击此类行为,需要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价格欺诈的法律法规,并对一些产业进行价格听证。

增供给 把增加供给提到首位,鼓励金融系统优先支持生产提供各种大众物质文化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其中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为职工建设廉价房的用人单位。

削弱需求拉动涨价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尽可能大幅度地增加供给。对于大众生活必需的吃、穿、住、行类物品,更是如此。为增加此类商品供给,即使需要扩大投资规模,导致投资反弹,甚至进一步加剧“资金流动性过剩”,也应当在所不惜。为了能够较为生动地表达此意,附打油诗二首:

投资反弹歌

多年狂野草,高层心腹忧。

叶茂源盈利,根深赖需求。

京城办奥运,建设有理由。

汶川地震后,广抬反弹头。

资金过剩歌

相当专业新问题,金融主管最忧心。

百姓难生切齿恨,商行易扮逆违民。

无数学童盼校车,几个广场供龙饮。

多少实事亟待办,缘何惜用剩资金?

缩差距 政府应对通胀的最紧要措施,是关照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把财政节余更多用于贫困救济与补贴,倡导并检查本地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最低升幅,建立健全企业与行业的工资协商机制。

进一步说,为使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免受通胀之害,还应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是青年就业。为达此目标,哪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胀,或者从另一方向寻求突破,需要立法规定强制休假,逐步实行10个月工作制,都应在所不惜。

10个月工作制,类似5天工作制、8小时工作制,不仅能够增加约20%的就业总人数,顺利实现工作大家干,饱饭人人吃,而且可以优化人生,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劳动者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劳动效率。

这样的劳动者人生时间分配,既能解除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痛苦,又可减轻在岗从业人员身上的重负,从而使全体国民同步进入更加健康的生活状态。要将国民带入此种生活状态,理论界和决策层,需要首先进入正确看待通胀的精神状态!

(作者为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 )

上一篇:金融蒸发将由证券市场转向产业投资 下一篇: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国债回购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