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就业构建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新培养模式

时间:2022-08-05 06:22:16

围绕就业构建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新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成为求职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培养方案来看,高校外语教学对理工科学生的翻译能力重视不够,以致学生的翻译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理工科;翻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48-02

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国经济之间彼此交融。外商来华投资建厂筹办企业,外国专家来华指导,进行技术合作;我国企业对外开拓市场,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外语之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来讲,本文着重谈谈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现状

众所周知,翻译是双语活动。先就汉语来讲,由于偏科及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汉语素养有一定的欠缺;其次就英语来讲,理工科学生也存在着不愿背单词、语法基础差等问题,因此理工科学生的翻译能力实在不容乐观。据笔者观察,学生进行翻译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词汇量偏小,关键词看不懂

大纲中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词汇量基本要达到1 500词左右,而大学中对学生的一般要求要达到4 000词以上。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问题,且不论学生在入学前大部分达不到基本的词汇量要求,至少这1 500词是学生在经过6或7年的初高中阶段学习所掌握的,而大学则要求学生在短短的2年时间再掌握2 500个生词,难怪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一变化,造成了词汇量偏小,英译汉时关键词看不懂,汉译英时无法准确地表述自己。

2.语法基础差,难以把握复杂句

大多数学生认为,翻译就是英汉双语词汇和语序的一一对应,而对于双语的语法及文化等差异则毫不理会。如时间及地点的位置在汉英双语中就有很大不同,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位置和汉语中限定词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忽略这些区别使得学生的译文不符合译出语的语言习惯,令人费解。遇到语法复杂的长句子学生就更加难以把握,甚至根本看不懂原文,更何谈翻译;勉强硬译,也只能译出一些连母语使用者都看不懂的句子。

3.缺少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字面意思

文化差异会造成语言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生活环境必然会对一些词语有不同的理解,语言在特定的文化中有特定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常按照自身的文化环境进行翻译。在一次模拟翻译时,教师要求学生替外教翻译最近的医院时,外教回答“half hour”,学生翻译“半个小时就走到了”。但根据文化习惯我们知道外教说的是半个小时的车程。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就造成了错译。有些学生翻译时习惯于理解字面意思,如将“the apple of her eyes”翻译成“她得了红眼病”等都体现了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翻译失败。

1.缺少理工科学生专用的翻译教材

现有的翻译教材大都适用于外语专业学生高年级学生,而理工科学生专用的翻译教材基本上还是空白。目前理工科院校学生使用的基本是公共英语教材,如《体验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从事翻译理论及教学研究英语》等,在综合教程每单元课后的单句都有针对课文内容的模拟翻译训练,没有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系统讲解,只有少量涉及,如《体验英语》第三、四册每单元后的Translation Skills Practice中才有简单翻译讲解及系统。但翻译作为一种技能,是不可能凭借着简单的几个短句练习就能有所提高或改善的。没有对翻译技巧的培训,学生的翻译水平很难有所提高。

2.翻译课时少,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中国进入WTO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胜以往。翻译不应仅限于专业外语学生学习,而该为广大公外学生开设。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仅在前四个学期开设,每学期规定学时不超过76学时,而且在有限的学时中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那么各个学期均分后,翻译课时就相当有限了。有些高校开设翻译选修课,但课时数少、人数多,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增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时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缺少专任公外翻译教师,师资不足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尽管各高校不停地引进人才,但仍然跟不上扩招的脚步,很多学校尤其是公共外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的基础外语课都是100人左右的大班授课,根本没有多余的教师教授大学翻译课程,教师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专门进行大学翻译教学的研究,因此影响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办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摸索,我院为学生在大学基础阶段实行分课型建设。简单说,就是将课程按照阅读、听说、写作和翻译分别进行建设。

首先,在课时设置上,不同学期对学生有重点地进行不同技能培训,每个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某一种能力,辅以其他三种能力训练。具体安排是在前三个学期分别重点培养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同时每个学期都辅以翻译能力培养,而在第四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为学生编写了专门翻译训练材料。前三学期使用的翻译材料主要是基本翻译理论和简单翻译技巧,如翻译标准,汉英双语差异等,第四个学期的翻译素材则是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选择的。就我院的院系设置来看,涉及采矿、电信、建筑、贸易和计算机等方面,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外语与其专业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学习对其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安排进入语音室及多媒体教室上课,增加翻译课的趣味性,加大知识传输量;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学习翻译,进行翻译训练。

最后,我们还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制度,进行分课型考核,科学、多样地对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举例来说,期末试卷分为大学英语翻译试卷、大学英语阅读试卷和大学英语听力试卷,实现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单独考核。翻译试卷题型多样化,有选择题、填空题、短句翻译和段落翻译等,试卷难度按学期逐步加深,试题由教师在教研期间集体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客观可信。

结语

刘宓庆指出,翻译教学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翻译教学改革。翻译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翻译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6.

[2] 李桂英.大学翻译教学与科技人才培养[J].开封大学学报,2004,(3):51.

[3]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7.

[4] 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性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6):26.

[5] 张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问题调查报告[R].上海科技翻译,2000,(3):46-49.

The new training mode of building the translation ability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 with employment

SUN Li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arbin 150027,China)

Abstract: With economic progres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employers to hire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of the sets higher demand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necessary tools. But Chin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cheme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importance of capacity is not enough, so that students translation capacity,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employ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上一篇:法商复合型国贸人才培养中法律实践教学方法新... 下一篇:语法隐喻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