孳息归属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05 05:27:27

孳息归属问题探讨

摘 要:由于孳息形式和产生方式的多样性,孳息归属问题也较为复杂。我国现代孳息立法起步较晚,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孳息归属的总原则,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归属有所区别,但并没有就孳息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如今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问题不断。本文将以孳息界定为出发点,从孳息的归属原则及其理论基础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当前的孳息立法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孳息;归属;天然孳息;法定孳息

一、确定孳息归属的前提―孳息的界定

(一)孳息定义的分歧。何为孳息?有学者认为:“孳息为自物生出之收益物,其产出孳息者,谓之原物。孳息在与原物未分离时,为原物之构成部分,迫其由原物分离,则又为独立之一物。”还有学者认为:“所谓原物,从产生新物的意义上看,即出产新物的母物,产生新物的物。而孳息,是指由母物产生的物。”当前多数学者认为孳息就是财产收益,如有学者将孳息定义为“财产上产生的收益”。传统物权法上的财产通常仅仅是指有体物,如我们平时看到的动产和不动产。随着社会发展,财产的外沿在扩大,除了有体财产,还大量存在着财产利益,这种财产利益能否产生孳息呢?事实是,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产利益产生的孳息,如利息、租金等。

(二)孳息的类型。一般根据孳息产生的原因不同,孳息可以划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多数国家或者地区的立法一般把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两种。

我国《物权法》没有界定何谓天然孳息,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立法例采用的界定方法差异较大,如日本民法界定为“按物的用法收取的产生物,为天然孳息”。在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界定为“称天然孳息者,谓果实、动物之产物及其它依物之用法所收获之出产物。”可见,天然孳息通常是有体财产的产出物。故应界定为,天然孳息是指原物根据自然规律产生的物,如幼畜。

法定孳息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关系产生的,其存在形式通常表现为一定数额的金钱。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法定孳息,是民事权利主体参与某种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获得的报偿。”关于法定孳息的范围,多数学者认为,法定孳息包含利息、租金、投资分红、股息等。

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的划分是孳息分类的主要方法。通常天然孳息归原物的所有人或者占有人,而法定孳息则需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明确归属,而且法定孳息往往反映的是一种债权关系,房屋出租人取得的租金是其将房屋让渡给他人使用的“对价”。

二、确定孳息归属的立法原则和理论基础

(一)确定孳息归属的立法原则。(1)天然孳息归属的立法原则。关于天然孳息与原物分离时归何人所有,立法例上从来就有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对立。罗马法采取的是“原物主义”

(SubstantialprinZip)的立法原则,也被称为“分离主义”。该原则认为天然孳息的归属应根据孳息与原物分离时原物的权利状态确定,以归属于原物所有人为原则。应该说,孳息归属的“原物主义”原则是强大的所有权神圣思想的体现。这一原则被大陆法系的民法广泛采用。与此相反,日耳曼法则采取“生产主义”(ProduktionsprinZip)的立法原则,认为孳息是劳动所得,天然孳息之收取权应由对原物施加了劳力资本的人取得,即由生产者取得,因此也叫做“播种者取得主义”,日耳曼法重视对物的利用。这一观点为英美法系财产法所采用。英美法确立了“劳动应得(labor-desert)”原则,即由于个人的劳动使其私有财产权具有适格的正当性,但劳动者财产权的正当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其他人的权利、取得的程序、取得后状况的变化、转让的约束、普遍的稀缺性以及劳动的社会活动属性。(2)法定孳息归属的立法原则。法定孳息的产生是由于一定的法律关系而引起的,这种法律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债权关系,典型如租赁。因此,法定孳息的归属往往是由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交易习惯,或者是依照法律规定。而法定孳息的归属与天然孳息不同,收取孳息的权利人并不是财产的实际占有人,而是基于特定法律关系享有收益权的一方当事人,例如,利息产生期间,存款人并不占有其财产;租赁期间,出租人也不占有房屋。法定孳息的收取是根据享有权利的期间,按日计算的,如《日本民法典》第89条、《法国民法典》第585条和586条、《德国民法典》101条等等都做了相同的规定。

(二)确定孳息归属立法原则的理论基础。确立孳息归属的立法原则,需要辨明取得孳息行为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民事行为其成立的要件和法律效果各不相同。取得孳息行为的性质需作以下的辨析。

(1)孳息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物权的取得方法依据是否以他人的既有权利为前提而划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原始取得,指非依据他人既存之权利而取得物权,.又称为固有取得。相反,继受取得,是指基于他人既存之权利而取得物权,又称为传来取得。区分其意义在于“取得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不同”,即所有权取得人能否无需他人的辅助而自动取得完整充分的权利。孳息所有权的取得,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是属于原始取得。对于有人提出“租赁关系中,当事人没有约定租金,租金是否会自动产生?租金的数额是否需要承租人和出租人的合意?”这个问题对孳息原始取得观点的质疑,笔者认为,这个租金约定只是订立租赁合同的一部分,获取租金仍然是基于自己对租赁物所有者地位,而不是承租人的租赁权。

(2)孳息取得是物权行为还是债权行为。自法学巨匠萨维尼创建物权行为理论以来,法学家们对物权行为理论争议不休。有学者解释物权行为是“谓以物权之设定、移转、变更或消灭为目的之法律行为。”该定义从法律行为的目的来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有学者则从法律行为是否要式来区分,“物权行为者,由物权的意思表示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而成之要式行为也。”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物权行为,而学者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但多数人的观点认为,物权合意本身就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判断其意义在于权利的对抗效力,即权利对不特定的人是否有约束力。收取孳息的行为是何种行为?对天然孳息而一言,因为取得孳息无须当事人的合意,也不依赖原权利人的意思,故无所谓是物权行为还是债权行为。关键在法定孳息方面,权利人有权要求孳息,该权利是债权请求权。而法定孳息的支付者将孳息派发给权利人的行为就是对其财产的处分行为。而权利人基于所有的目的收取孳息的行为应认定为物权行为,因为收取孳息对取得人而言是建立财产所有权的行为,是设立性质的处分成为。

三、孳息归属的立法现状

(一)《物权法》第116条之外关于孳息的法律规定。前面已经详细论述了《物权法》116条关于孳息的规定,恕不赘述。《物权法》第116条之外关于孳息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我国多部法律、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中,具体包括以下规定:

(1)《民通意见》第39条规定宣告死亡时的附带规定,第

131条规定的不当得利有关孳息问题。(2)《担保法》第47条和第68条分别规定了抵押权人和质权人有权收取抵押物和质押物的孳息,因为担保权人所收取的孳息应该优先抵偿收取孳息的费用、主债权的利息以及主债权(《担保法解释》第64条),结合以上的规定,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多对孳息的归属采原物主义。(3)《合同法》第163条规定:标的物在交付之前产生的孳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之后产生的孳息,归买受人所有。这是在《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律直接就孳息归属做出的唯一正面回答。有学者据此认为,买卖合同中标的物孳息的归属是采用“交付主义”。(4)《物权法》第197条、第213条以及第235条分别规定了抵押权人、质权人以及留置权人有权收取担保物的孳息,孳息应该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物权法》第243条规定:“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

在上述列举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中,仅《合同法》第163条直接规定了孳息的归属。其他规定虽与孳息有关,但对孳息的归属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不会与《物权法》第116条构成冲突,确定具体权利人时应该与之结合适用。

(二)《物权法》116条与《合同法》163条关于孳息归属规定的冲突与协调。在孳息的归属方面,《物权法》116条体现了对静态财产关系的调整保护,《合同法》163条体现了对动态财产关系的关注。二者具体存在以下差别:第一,如前所述,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在来源、性质、与原物的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物权法对其进行了区分处理,而合同法的规定没有区分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适用不同的归属规则;第二,私权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内涵,《物权法》明确了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排除法律的适用,而《合同法》的规定没有为当事人协议约定孳息的归属留下空间;第三,具体就天然孳息而言,在所有权保留场合,根据《物权法》116条的规定,孳息属于出卖人无疑,而依《合同法》163条的规定,标的物交付之后孳息就应归属于买受人。在不动产买卖中,标的物已经交付但未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时亦如是。

有的学者认为《物权法》116条规定的更加合理,理由在于:

(1)就一般立法例而言,确实应区分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分别规定不同的归属规则;(2)根据私法自治原则,孳息的归属当然应在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之列,不应全由法律强行规定;(3)就天然孳息的归属而言,《合同法》第163条规定的交付主义暗合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负担规则,实现了所谓的风险与利益一致原则。殊不知,风险负担考虑的是谁最能控制风险谁就负担风险;而孳息归属考虑的是谁对孳息的生产贡献最大谁就取得孳息。

也有学者认为,《合同法》163条更具合理性,理由在于:(1)在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应该在民法典体系的背景下、比照同一法律中的不同规定作体系性的解释。(2)从民法典的体系言, 不能轻易地以孳息归属的一般原则来否定买卖合同标的物孳息归属的特别规定,否则将导致制度之间的不平衡。(3)从第

163条的立法目的和比较法渊源也可以看出,买卖合同中标的物孳息的归属与标的物的权属关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原物占有人的照料为立法政策考量的基础。

笔者认为:《物权法》与《合同法》在立法旨意、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就孳息归属问题简单地一概适用哪部法律都是不可取的。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在立法原则、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也不能不加以区分,《合同法》关于孳息归属的规定不甚合理。总之,能够适用《合同法》163条的规定的,应优先考虑买卖交付情形的特殊性,《合同法》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应该适用《物权法》116条关于孳息归属的一般规定。

参考文献:

[1]李宜探著:《民法总则》,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37页。

[2]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上一篇:基于HLA的感知雷达任务规划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