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 诱发学生深思考

时间:2022-08-05 05:19:32

借“题”发挥 诱发学生深思考

摘要:以一道鉴别题为基础进行发散,诱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能力得到升华,再辅助以化学实验,以真正达到复习之目的。

关键词:鉴别;深思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5

在初中化学第二轮复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很多学生的思考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稍微灵活的题便不知所以然了。因此,笔者精心设计了一节课,以一道酸、碱、盐的鉴别题为例,借“题”发挥,以实验进行探究,诱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流程设计

二、过程设计

1. 默写化学方程式:(两名学生板演后同组学生互批,纠错)。

Fe + 2HCl[=]FeCl2 + H2

CuO + 2HCl[=]CuCl2 + H2O

Cu(OH)2 + 2HCl[=]CuCl2 +2H2O

NaOH + HCl[=]NaCl +H2O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NaOH + CuCl2 [=] Cu(OH)2+ 2NaCl

2. 原题呈现:实验室有三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HCl)、氢氧化钠溶液(NaOH)和氯化钠溶液(NaCl)。请你用一种试剂把它们鉴别出来。

(一生答)分别取三种液体少量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3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稀盐酸;变蓝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溶液。

3. 诱发思考一:能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去鉴别呢?

(小M讨论)

(学生甲)不能用酚酞试液。因为酚酞试液遇到碱溶液变红,遇到酸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只能检验出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乙)可以。(上台演示)

(师总结)虽然酚酞试液只能检验出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但是混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就成为已知的药品了。然后利用这个已知药品再去鉴别剩下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在鉴别物质时,可以利用提供的试剂检验出其中一种,然后再利用检验出的试剂进行二次鉴别。

4. 诱发思考二: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利用提供的下列试剂:铁丝、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铜溶液,能不能进行鉴别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

(展示成果)

(学生丙)我们组选用的是氧化铜。分别把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放入盛有三种液体的试管中,发现氧化铜溶解并出现蓝色的是稀盐酸。再分别吸取其它两种液体滴加到蓝色溶液中,若出现蓝色沉淀,则滴加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若没有蓝色沉淀,则滴加的液体是氯化钠溶液。

(学生丁)我们组选用的是氢氧化铜。分别把少量的氢氧化铜放入盛有三种液体的试管中,发现氢氧化铜溶解并出现蓝色的是稀盐酸。再分别吸取其它两种液体滴加到蓝色溶液中,若出现蓝色沉淀,则滴加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若没有蓝色沉淀,则滴加的液体是氯化钠溶液。

(学生戊)我们组选用的是氯化铜溶液。分别吸取氯化铜溶液滴加到盛有三种液体的试管中,出现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吸取其它两种液体滴加到出现蓝色沉淀的试管中,若蓝色沉淀溶解消失,则滴加的液体是稀盐酸;若蓝色沉淀不消失,则滴加的液体是氯化钠溶液。

5. 诱发思考三:有没有小组选用铁丝的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困惑)氯化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是不是一种白色沉淀?(教师表扬,学生思考很好,有深度)

(学生己)分别把铁丝放入盛有三种液体的试管中,冒气泡的是稀盐酸。再分别吸取其它两种液体滴加到出现气泡的试管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则滴加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若没有现象,则滴加的液体是氯化钠溶液。

6.诱发思考四:用二氧化碳气体能不能鉴别呢?

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能。此时教师拿出三瓶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庚)分别向三瓶中倒入三种液体少量,悬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明显变瘪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打开瓶盖,再取另两种液体滴加到此瓶中,若产生气泡,则滴加的液体是稀盐酸;若没有现象,则滴加的液体是氯化钠溶液。

(师生同台演示)

(师总结)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现象,可以借助于塑料瓶变瘪的现象来判断。这种方式的鉴别,不仅仅用试剂,还要利用配套的实验装置。这种鉴别方式还是很新颖的。

7. 当堂检测

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两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三、教后反思

目前正是中考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这是学生考前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温故”和“知新”兼得,才是真正的化学复习课。在“知新”的过程中诱发学生深入思考。

1. 精心设计主线,诱发深思考

在这一节课中,以一道关于酸、碱、盐的鉴别题为设计主线,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

(1)依旧研新: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三种不同的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鉴别开。这是很简单的旧问题。教师诱发学生思考,如果使用无色酚酞试液能不能鉴别呢?这时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找到了方法,设计了方案,通过二次鉴别,完成了实验探究。

(2)思维碰撞:有了二次鉴别的方法,教师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提供了几种常见的药品:铁丝、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铜溶液,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实验、展示。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再次启迪,擦出了火花。

(3)深化探究:在同学们感觉到任务已经完成的时候,教师又猛然抛出了“能不能用二氧化碳砑别”的话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再次狂热。学生们议论纷纷,“用二氧化碳怎么鉴别?” “二氧化碳只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是没有现象。”在学生们一筹莫展之时,教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让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在小组成员共同的合作下,完成了鉴别,学生们感到焕然一新,使自己的思维能力更深一层的得到了提升。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深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有效的问题驱动。本节课教师层层发问,利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设计预设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深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思维建构,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化学知识的价值。

3. 精心设计实验,引发深思考

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验鉴别课,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重在思考并自主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本课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集中。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压强变小,瓶子变瘪的明显现象来制造思维的深度,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4. 精心设计情感,促发深思考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也从来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一旦被点燃,人人都有可能产生耀眼的光芒。在本节课中,每每当学生产生新奇的想法或大胆的假设时,教师都会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使这部分学生洋溢着自信的神情。特别是一名学生提到“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的时候,教师对这位学生大加赞赏,表扬其对科学的大胆的猜想。还有,当抛出利用塑料瓶变瘪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的时候,学生们感到新颖、好奇,充满了诱惑力,学生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实验的探究之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在情感动力的驱动下,学生表现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愉快,从而促发学生的深思考。

参考文献

[1] 倪娟.名师课堂教学设计与点评・中学化学(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1-149,47-50

上一篇:从多角度探究NH4HCO3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 下一篇:预加荷载作用下粉煤灰/硅灰纤维混凝土氯离子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