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出土的宋代耀州窑青瓷

时间:2022-08-05 04:49:34

按语:清《景德镇陶录・卷七》收录有《古窑考》,其中介绍“秦窑,唐代烧造,今甘肃之秦州也。相传器者碗杯之属多纯素,亦有凸鱼水纹者”。近年天水及邻近地区新出土耀州窑青瓷多被民间鉴藏界称为“秦窑”或“安口窑”,但基本上可判定为耀州窑烧造。“安口窑”亦称“华亭窑”“陇上窑”,窑址在今甘肃华亭县安口镇,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甘肃、陕西的文物工作者曾进行过窑址调查。从实地考察和传世瓷器分析,天水徽县一带确有古瓷窑存在,在徽县地方文献上也有多种记载。徽县古名河池,北宋升为徽州,清代降为县,与古代天水(秦州)曾有隶属关系,当地窑业可纳入秦州窑研究。本刊欢迎天水当地藏友提供秦窑的线索和实物,以早日厘清该窑的真实面目。

天水市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当地出土的宋耀州窑青瓷,对研究耀州窑在甘肃陇东的销售和影响提供了实物资料,主要藏品包括:

北宋青釉十三瓜棱形执壶(图1),口径9.5厘米,高22.1厘米,重550克。喇叭口,细长颈,溜肩,瓜棱形腹,圈足。颈、肩处有弦纹四道。肩一侧附有一弯曲形长流,流的另一侧为扁条状执,将口沿与肩连接在一起。通体施青釉,颜色深沉凝重,玻化感强。1993年天水市秦州区西口乡村民掘土时发现,被村民倒卖到外地,后由秦州区公安局查获并于1993年4月移交给天水市博物馆。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耿宝昌、杜遁松、杨伯达、张朋川等专家鉴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宋青釉刻花碗(图2),口径11.2厘米,高5.6厘米,重140克。敞口,口沿外翻,弧腹,圈足。外壁刻花草纹饰。内壁有六道排列均匀的直线纹。通体施青釉,釉面玻化感强,带有土沁。天水市秦州区瓦窑坡出土。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为国家二级文物。

宋青釉印花碗(图3),口径10.3厘米,高4.5厘米,重50克。碗呈斗笠形,敞口,弧腹,浅圈足,内壁口沿下模印缠枝花卉纹饰,外壁口沿下有一圈竖线纹。通体施青釉。天水市秦州区土基场出土。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为国家二级文物。

宋青釉刻花双耳瓶(图4),残高27.5厘米,重1025克。长颈,溜肩,弧腹,圈足。颈部有对称的龙形双耳,龙尾处有一圈刻花花卉纹饰,肩部有三圈瓦棱纹,腹部刻缠枝花卉一把莲纹饰,下有一圈波浪纹。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有开片。首部残缺。天水市秦州区西关旧城改造时出土。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以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及耀县等窑在内。宋代耀州窑瓷器主要有瓶、盘、碗、罐、熏炉、洗、壶等日常生活用具及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得比较规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独具魅力。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完成。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继承了唐代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初期刻划纹一般都显得较为简单、草率,中期才日趋成熟,所饰花纹刀法熟练、刀锋犀利,圆润洒脱,线条流畅,极具装饰艺术效果,达到宋代刻花青瓷装饰工艺的最高水平。印花纹饰出现的年代要晚于刻花纹饰,至北宋中期出现,并成熟于北宋晚期。该工艺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碟、洗等器物的内壁模印出各种缠枝、折枝花卉及禽鸟等花纹,然后再烧制。所印花纹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印花青瓷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征。印花装饰工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窑场的市场竞争力,为耀州窑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迄今所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已达数百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图案。还有和莲花纹等花纹装饰。

执壶是宋代耀州窑器型之一。北宋早期耀州窑烧造的执壶为长直颈、鼓腹、曲流,北宋晚期除承袭前期的风格外,同时出现了小直口、细颈、广肩单柄壶和小敞口、翻唇、束颈、溜肩短流壶。宋代耀州窑执壶的发展规律是器腹逐渐变矮,重心逐渐下移,造型变得更为稳重。天水出土的青釉瓜棱执壶为北宋耀州窑生产的执壶样式之一,造型挺拔美观,线条流畅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责编 耕 生

上一篇:吴滔《山水清音图》小记 下一篇:美国画廊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