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使用ABC

时间:2022-08-05 04:35:28

精神药物使用ABC

精神药物又称为神经精神药,一般包括传统的抗精神病药(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各类精神疾病)、抗抑郁药(主要治疗各种抑郁症状)、心境稳定药(主要治疗躁狂状态)、抗焦虑药(主要治疗紧张、焦虑不安和惊恐)、脑功能改善药(促智药)和精神兴奋药。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等症状,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精神障碍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使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②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疾病类型、躯体状况和药物药理特点针对个体化选择药物。③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用药的有关问题,解除不必要的顾虑,提高用药的依从性。④剂量应递增、足剂量、足疗程、可递减,不宜骤停。⑤尽可能单一用药。⑥对具有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应采取全程维持治疗。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⑧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

A 抗精神病药

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分为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两种,抗精神病药主要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原则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以单一药物治疗为主,如疗效不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时,则可以在治疗剂量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剂量。已经达到治疗剂量及足够疗程后而仍无效者,可考虑换另一类化学结构的药物。②经上述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者,可考虑两种药物合用,宜用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有区别的,且达到预期疗效后仍以单一用药为原则。③药物的种类、剂量与用法应注意个体化且因人而异。④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正确评价疗效,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适当处理并调整剂量。⑤对于疗程较长的疾病,给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有效治疗量。药物调整的速度与幅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药物的性质而定。疗程应充足,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B 抗抑郁药

抑郁症常以持续的心境恶劣与情绪低落、情趣缺失、精力不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随认知或精神运动障碍或躯体症状等。根据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

抗抑郁药是一类具有抗抑郁作用的药物,可以治疗各类抑郁症,且对焦虑、强迫、慢性疼痛、疑病及恐惧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各种抗抑郁药对抑郁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也可以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要求处方医生要注意合理用药。

C 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主要用于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稳定情绪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常用的药物是苯二氮(艹卓)类药物。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对苯二氮(艹卓)类某一种药物过敏者,对本类其它药物也可能过敏。孕妇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新生儿禁用。

上一篇:上班族:执业药师备考经验 下一篇:酒量大小基因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