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成功

时间:2022-08-05 04:26:33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成功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人为本,应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出发,走进学生,构建和谐课堂,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中,进而学会知识,增长智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课程资源,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绪的志趣活动,它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获得并创造性地完成探索活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 例如:①正方形的边长为5 cm ,它的面积是多少?②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体积是多少?③培育某种农作物新品种,得到100粒第一代种子,如果每一粒种子又可以培育出100粒第二代种子……如此下去,到第四代时共可得到多少粒种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一是有趣易接受,二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设计教学给学生新知的探索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得到新知的满足,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以观察、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做一个天平平衡实验: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放置一个盛有盐水的烧杯,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0克,在右盘放置100克的砝码,引导学生观察,天平会平衡吗?若接着在烧杯内加一匙食盐,天平还会继续保持平衡吗?刚才若不往烧杯里加食盐,而是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再放到托盘上,天平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根据实验操作,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抽样调查”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冒富大叔承包了一个鱼塘,你要想知道鱼塘里有多少条鱼吗?你能帮冒富大叔想出好办法求出鱼塘里鱼一共约有多少斤吗?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就一定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了解的迫切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答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吃着自己做的“知识蛋糕”,感到其乐无穷。

三、认真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等工作,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例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些白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做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分法。如果不允许剪开白卡纸,能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如果允许剪开一张白纸,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有能最充分地利用白纸?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解授课式转向小组合作学习的“民主探究形式”。因此,在教学中,一是在每次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与合作的要求。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迅速解决问题。二是要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同时后进生在优秀生的点拨下受到启发和感悟。认真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演练,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乐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演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强化训练,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很快得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摧化剂。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既要做到选题的层次性,又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困难的各种情况,还要不断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全面的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双基的形成,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让学生在提高数学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要重视课外小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作用 下一篇:爱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