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铁厂:记载着中国近代化的艰辛

时间:2022-08-05 03:18:32

青溪铁厂:记载着中国近代化的艰辛

说到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不提到魏源。他广泛参考中外文献,编写成了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并在这部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用五大洲、四大洋的科学史地知识取代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陈腐观念,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让中国人在“睁眼看世界”中走出“闭关锁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中的一批重臣掀起了一场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催生出了贵州的青溪铁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贵州巡抚潘将《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可否体察开采折》上奏朝廷,得到清政府“着即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毋得徒托空言”的批复。由此,中国近代钢铁企业的创办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青溪这个地方原名清浪,因盛产铁矿,土法炼铁一直很活跃,但要办铁厂首先要资金。潘解决资金的办法是,先查明煤铁最旺之处,然后竭力招徕,用“商办官销”的形式办厂开采。为解决资金问题,潘决定派人到上海募集股份,标准是每百金为一股。虽然募股不尽如人意,预计的3000股,只募到了一千余股,约银十万余两,与原先设想的30万两之数相去甚远。最终仍以拨公款银19.2万两,再“请借洋款三十万两”解决了筹建费用。

接下来的购办机器,相地安置及运销各事宜,潘决定向朝廷推荐上海制造局候选道潘露来贵州承担。潘露“讲求西学三十余年”,曾被左宗棠奏派办理金陵、上海两局的制造事务,是一个“留心时务,洞悉机宜”的干员。青溪铁厂的筹建正式进入实施。

在当时,青溪铁厂的生产设备是一流的。铁厂订购了英国谛塞德厂的熔矿铁机炉全副,又订购了轧造钢铁条板机床、轧造钢铁条板汽机及各种耐火材料,设备总重达1780余吨。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采购的设备分3批陆续运抵上海,随即运往贵州。

从计划设厂、募集股本、采购机器到运输安装,青溪铁厂的筹建过程整整耗费了5年时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一日,这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钢铁工厂终于点火投产,炼出了第一炉铁。数年的艰难创业总算有了成果,这让潘等一批官员感到十分欣慰。为了留住这难忘的一刻,他们在第一批出炉的铁锭上打下了“天字一号”的烙印。至今,位于镇远县邹氏家祠的镇远县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块当年生产的长35.5厘米,宽9.5厘米,厚6厘米的铁锭。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拂去铁锭上的尘埃,“天字一号”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中国第一座设备和技术都领先的钢铁厂,竟出现在遥远荒僻的贵州青溪,这不仅非常让人惊叹,简直是一种历史的意外。建成后的青溪铁厂占地六十余亩,不仅能够炼铁,还能炼钢和轧钢,各种机器设备多达32件。仅炼铁部分就有大炉一座、汽炉5座、热风炉4座,吊机一台、大风机2台。炼钢和轧钢设备也甚齐备。技术上不仅有由法国人罗克莱带队的5名外籍工程师把关,还有一批来自江浙等地的技师和工匠负责生产。

按照最初设计的生产能力,青溪铁厂可日产生铁25吨、钢48吨。无怪乎铁厂投产后,潘会产生“大利将兴,民生有望”的感觉,并兴冲冲地在六月二十六日把青溪铁厂全厂图说和铁样,呈送给朝廷看。

然而,潘的兴奋只维持了两个月零几天,一场意想不到的事故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想,迫使他不得不于同年八月初三日,向清政府上书一份青溪铁厂请求“退还洋款,暂行停工”的奏疏。导致铁厂停产的直接原因,是突然发生的塞炉事故。

青溪铁厂的失败是若干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立项和施行以前未曾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铁厂开工后,每天要“吃”焦煤四十余吨,附近的煤质地脆弱,常堵塞炼炉不能出铁,如从其他地方运煤,又山道险阻缓不济急。加上青溪僻处黔湘交界,运输成本过高,产品外销不畅,导致投产后资金无法回收,生产难以为继。这些,无疑都是导致破产的重要原因。

统治当局观念陈旧,以封建主义的心态和管理手段去经营近代企业,也是导致青溪铁厂失败因素之一。作为近代企业的青溪铁厂,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所遵循的依然是那套繁琐陈旧的封建程序。不仅大事的裁处,甚至人事的任免,都必须听从远在数千里外的朝廷谕旨。等得谕旨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昙花一现的青溪铁厂,犹如流星转瞬间消失在贵州的历史夜空,但它留下的辉煌,却给贵州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让后世的中国人看到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近代化进程启动时的艰难。

上一篇:珍惜古老的石阡木偶戏 下一篇:情系“三农”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