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时间:2022-08-05 01:31:5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教师就心急如焚,怕一个学生的思路带偏其他学生,于是直截了当地抛出答案,使教学回到“正轨”;学生作业解答不出,怕耽误教学进度,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寻,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智力处于半开放状态,学生无法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自主意识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一些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关概念界定

“有效”,《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钻火得冰”,无从谈起。其次,在“预期目的”正确、明确的前提下,再看单位时间(包括所花精力、物力等)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成度。单位时间里所完成的工作量越大、所达成的目标度越高,就越有效。有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从专业角度说有两类定义:“第一类定义,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第二类定义,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具体地说“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并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会的知识”。总而言之,无论从教学主体与客体角度思考都注重了效率的内涵,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实现师生的双赢。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布卢姆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这种行为变化指“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教学如果能促成学生一种新行为的出现,即意味着某种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显而易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学会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二)正确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当以学生原有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的,所以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已知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与生活经验去进行教学”。也就是说的“既备课,又备人”,“备人”就是了解学生的情况。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

(三)精心组织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载体

《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2)有效的合作与交流。课堂教学自始自终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时,我们把应该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四)巧妙设计教学提问――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纵深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保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潜心钻研,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上一篇:寓“教”于“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下一篇: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