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与秦腔景观特征及其地理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8-05 12:19:18

越剧与秦腔景观特征及其地理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

越剧和秦腔分别是南方和北方地方戏的代表剧种。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这两种戏曲文化景观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地理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得出结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长三角地区孕育了以“柔”和“细腻”为主要艺术风格的越剧,关中地区孕育了以“刚”和“粗犷”为主要艺术风格的秦腔。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方言复杂,形成了地域差异明显的地方戏曲体系。地方戏,即以某地方言为基础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戏曲剧种。其中越剧专业剧团遍布13个省和市,范围之广仅次于京剧,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可认为是南方地方戏剧种的典型代表。而秦腔源于西周,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梆子腔的鼻祖,可看作北方剧种的典型代表。二者均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学者们对越剧和秦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1)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自身的艺术特征研究;(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相较之下,从地理学视角对这两大剧种的研究明显缺乏。姜进研究了越剧的地域性特征和消费群体特征;陈娅玲探讨了越剧与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也有学者尝试将越剧融入文化旅游内容之中。对秦腔的研究有秦腔茶园的空间分布特征,秦腔的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等。运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对地方戏风格的影响则更为少见。

本文选取南方剧种代表越剧和北方剧种代表秦腔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这两种戏曲文化景观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地理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力求揭示地理环境与地方戏风格之间的联系。

一、越剧与秦腔的景观特征

(一)越剧与秦腔的语、音景观特征

1.念。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是以吴方言为基础的南方剧种,现主要流行于浙、沪、苏三省市,与吴方言区基本一致。越剧的念白被称作越白,吴语特征突出。吴语被称作“吴侬软语”,这一特征奠定了越剧委婉清丽,柔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秦腔源于西周时期的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现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秦腔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形成了高亢激越,悲壮有力的艺术风格。

2.“唱”和伴奏。戏曲离不开“唱”和伴奏。唱,即唱腔,是戏曲的声乐部分;伴奏为器乐部分。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南柔北刚是我国戏曲和音乐南北差异的主旋律。

越剧题材以才子佳人戏为主,“落难书生中状元,私定终生后花园”这句顺口溜对其做了形象的描述,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蛇传》《何文秀》《盘妻索妻》《西厢记》《碧玉簪》等,其唱腔旋律婉转,曲调优美,情感细腻,缠绵悱恻。

秦腔以历史战争和公案戏为主要题材,代表剧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其唱腔旋律高亢,感情饱满,情感悲凉、铿锵有力。陕西十大怪之一,“秦腔吼起来”“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等是对秦腔唱腔特征的真实写照。

南方丝竹北方鼓吹。如江南丝竹,丝乐有三弦、二胡和扬琴,竹乐有笛、箫和笙,音色细腻柔和,而北方音乐则以铿锵的锣鼓,高昂的唢呐等为主。越剧以竹子做的尺板为击节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是越胡和高胡。越胡专用于越剧伴奏,高胡音色清脆,低音区圆润、高音区明亮,适于演奏抒情华丽的旋律。秦腔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穿透力强,武场的伴奏乐器还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和铙钹等。

(二)越剧和秦腔的动作景观特征

1.做。越剧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曾被称作“绍兴文戏”,以抒情见长,表演细腻,舞姿柔和、轻盈、飘逸,富有生活气息而非严格按照程式规范。服饰的色彩、质地、式样也是以柔和轻盈为主。由于题材的限制,越剧舞台上的武戏所占比例较小。

2.打。相对于越剧的以“文”为主,秦腔的“武”地位突出。由于剧目题材的较大差异,越剧重“做”,而秦腔舞台上的武戏所占比例要大很多。武戏主要体现动作的张力和幅度,即便是舞蹈,即“做”的部分,也因动作幅度大,粗犷有力而特征鲜明,表演的程式规范较严格。秦腔的化妆、服饰的色彩对比更鲜明。

二、越剧与秦腔景观特征形成的地理影响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一地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同样也影响着地方剧种的风格。越剧与秦腔诞生成长于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中,由于这些环境的影响,两个剧种风格迥异。

(一)自然地理因素对越剧与秦腔景观特征的影响

1.地形因素。越剧发源于浙江,发展于上海,现主要流行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区,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地形起伏小,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路便捷。越剧的发源地嵊县,地处浙东中部,背连会稽山、东接四明山,境内山明水秀,物产丰富,素有“越中福地”之称。越剧发源于此,就不可避免地与“水”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山环水绕的江南水乡,使越剧具备了水的灵气、秀气与柔性。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对秦腔发源地的自然环境做了形象的描述。陕西宝鸡地处关中。关中即“四关之中”,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各有重要关隘把守,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渭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关中地区黄土堆积,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即“塬”。塬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对交通的可达性影响较大,却对人的视野影响较小。整个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广袤开阔。开阔的视野、闭塞的交通使西北山地民歌形成了穿透力强,带有吆喝高调的民歌风格,秦腔高亢激越的唱腔景观特征与其一脉相承,伴奏乐器亦是极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板胡和锣鼓等。

2.气候因素。长江三角洲位于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降水量1 000~1 400毫米,年均温14~18℃,无霜期210~270天,水热条件优越。温和湿润的气候利于生长竹材,为管弦乐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关中位于温带季风气候西端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交界的地带,属半干旱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年均温6~13℃。半干旱气候适宜喜光、喜干冷的枣树生长,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的秦腔及其他梆子腔便在半干旱地区集聚。

(二)人文地理因素对越剧与秦腔景观特征的影响

1.生产生活方式。越剧以“柔”为主的整体风格与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农耕文化和和水乡文化密不可分。

越剧发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使越剧从孕育到诞生乃至发展,具有了民间文化的基因,形成了以描写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主的题材。“落地唱书”是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的胚胎是嵊县的“田头唱书”。“田头唱书”,顾名思义,即农民自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娱乐手段;落地唱书的萌芽状态是“田头唱书”之后作为农民谋生补充手段的“沿门唱书”,即穷苦农民为求生计到大户人家沿门卖唱,此时的唱书内容为迎合听书者的喜好会加入一些吉祥话或劝善文等。唱书的演唱者是农民,内容大多是是农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感受,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即兴演唱的彩头、劝善文等。唱书的曲调由“村坊小曲”“里巷歌谣”衍变而来。农村长期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形成了追求稳固和谐观念的社会心理结构和偏爱“中和之声”的审美趣味。由于唱书的创造者,以及早期的演唱者和欣赏者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唱书始终没有沾染太多学究气和都市的浮华气,唱书内容及主要曲调都富有农民生活气息。

吴越文化的“柔、细、雅”促使越剧形成委婉清丽,柔美抒情的艺术风格。长江下游温和湿润,河网纵横;生产方式以水稻种植和养蚕缫丝为主,宜精耕细作;历史上受战乱影响较少,且多文人雅士,使这里的人性柔、心细、气质文雅,形成了以“柔、细、雅”为突出特征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柔、细、雅”在越剧的念白、唱腔、表演甚至是舞台搭建中得都到了充分的体现,搭建在水边或水中的舞台更是让越剧与水的“柔、秀、灵”浑然一体。

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战乱使秦腔题材以历史战争和公案戏为主。关中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使西周时期便发源于此的秦腔成为最古老的剧中之一。易守难攻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都城的理想选址。悠久的历史和频繁的战争使秦腔的演出内容以历史战争和公案戏为主。

关中地区勇武好斗、粗犷豪放的区域性格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粗犷有力的表演风格。粗放的旱作方式,与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的长期斗争,与游牧民族的频繁交流,以及广袤的土地和开阔的视野使关中地区形成了勇武好斗、粗犷豪放的区域性格,秦腔的“唱”便成了“吼”,表演动作亦粗犷有力。

长期战乱致使生灵频遭涂炭,为秦腔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战争时期尸横遍野、满目疮痍,使人触目惊心,悲痛难忍;但勇武坚毅的关中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抵抗,于是吼出了既“悲”又“壮”的秦腔。

2.民间艺术。民间曲艺为越剧成长输送营养。“越中福地”滋养了丰富多彩的民歌、热烈欢快的吹打乐、说唱俱佳的曲艺、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等,这些民间曲艺为越剧的成长输送了丰富的营养。越剧的曲调源自当地的民间小调,如其前身“落地唱书”就是吸收当地民歌、佛曲的音调而形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曲调“平湖调”、绍剧等,初步形成了越剧的板腔体系;在乐队编制上曾参照绍兴乱弹。

民间艺术的差异性促使秦腔形成不同的流派。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流派。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三、结语

截然不同的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艺术类型。以“柔”为主的越剧委婉清丽,柔美抒情;以“刚”为主的秦腔高亢激越,悲壮有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越剧的“柔”与秦腔的“刚”。越剧旋律婉转多变,音色甜美,如当面倾诉,舞姿轻柔飘逸。秦腔旋律以高亢为主,“吼”秦腔则似隔空喊话,舞蹈动作幅度大、力度大。

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越剧的“细腻”与秦腔的“粗犷”。越剧流派纷呈,小腔运用较多,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秦腔的装饰音运用较少,感情表达较为直接。

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越剧的“悲怨”与秦腔的“悲壮”,越剧的“民”气与秦腔的“官”气。越剧中的悲剧哀怨动人,使人黯然涕下,秦腔的悲壮则使人豪气万丈;越剧讲述爱情故事和普通家庭生活,秦腔则展示金戈铁马与朝代更替。

运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戏曲文化景观,探讨不同风格的戏曲文化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是对艺术地理学这一文化地理学分支的必要补充。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时代背景下,以此来强化文化群体的地方认同感和地方依恋感,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值得一试的选择。

上一篇:避暑山庄中儒家文化的渗透 下一篇:基于就业导向下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