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H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6-15 01:55:08

校企合作对H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H大学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法,重点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交往技能、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并从高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深化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伴随中国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同时酒店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酒店极度缺乏高素质人才,不利于酒店行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特别是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毕业后多选择在其他行业发展,专业人才大量流失。针对此类现象,多数高校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合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培养符合酒店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那么,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如何,实际就业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合作模式存在怎样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研究背景

校企合作教育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生产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国外众多酒店管理学院多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在我国,由于其发展较晚,教学基础薄弱,教学条件有限,多数高校仍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实践教学环节欠缺,校企合作的发展面临种种困境,实施不到位,导致本应受到青睐的本科生就业不乐观,纷纷转行,酒店的高素质储备人才严重缺乏。

H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于2002年,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取,并于2006年开始,逐渐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与省内外多家高星级酒店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拥有一个省级优秀实际基地,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的平台。那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有何影响,其实施过程存在怎样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文重点调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实习,其就业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就业能力最早是指被雇佣者所拥有的一定的劳动能力,后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其研究视角也更为宽泛,主要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和就业者个人能力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而具体到大学生就业群体,则指与大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个人交往技能、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结合H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发放预调查问卷等方式,剔除有歧义、重复选项,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采集,第二部分为毕业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感知情况调查。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H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开始于2008年,为全面了解该项目的实施效果,本调查选取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计107名,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与重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期更加深入全面了解毕业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实际判断,回收问卷107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三、调查统计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酒店行业,明确就业方向

H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每期课程都配有专门的企业实践指导课,并在大学期间安排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和3个月的毕业实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逐渐接触和了解酒店行业的实际情况,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进行,学生的反应效果普遍良好(见图1),有89.6%的同学认为校企合作的实施有利于自己全面深入了解酒店行业,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酒店企业留住专业人才,储备后备力量

近十年来,中国酒店业发展迅速,作为最典型的服务行业,其产品质量的竞争实质为人才的竞争,而我国酒店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纷纷转行,其原因具有多样性,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本科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导致多数学生的竞争力不如专科生,严重束缚其发展。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后可以发现,学生对酒店行业的就业态度大有改观,决定在酒店行业发展的学生比例大幅提高,达到40.3%(见图2),且有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转为酒店正式员工,为酒店企业培养中高层管理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近19.1%的学生打算在旅游行业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整个旅游产业高素质人员短缺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能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交往能力

H大学与酒店企业的全面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本次重点调查了学生对就业能力要素的感知情况,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问卷,按照实际感知效果程度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1分。调查发现,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在酒店企业的实践锻炼,认为对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交往能力的提升效果显著,得分排名前两位(见表1)。其中,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实习,对酒店主要部门工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灵活性增强,可以独立完成本职工作,与客人、同事、主管的沟通较顺畅,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为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为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提供参考依据

伴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并不断变化。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我们能把握最新的人才需求,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来随时检验自己的就业能力结构,及时做出最新的调整。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仍有待完善和提高,得分位于后两位(见表1),尤其是专业英语、实用办公软件的掌握程度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能力不强,这也是多年的应试教育和传统大众化教育培养的结果,应给与极大的重视,通过教学改革逐步改变现状。

(五)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为90后大学生,意志薄弱、稳定性差、自私自利,已成为用人企业普遍的共识。通过大学阶段不同时期的专业实习,学生普遍认为对服务行业有了新的认识,也做好了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忍受委屈及勇于面对挫折的挑战,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好,情绪管理能力强,也成为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调查发现,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数高校将酒店定位成学生的课外实习基地,没有实现与就业的良好衔接,且与之合作的酒店也经常变动,致使酒店合作的热情不高,对实习生的态度也仅定位在临时工,并未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谈不上深度合作。因此,为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应以“双赢”为原则,高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可视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并做好与就业相衔接的专项工作;企业也应利用高校人才、信息、科研等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服务管理问题,也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平等互利,以促进长远发展。

(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以通识教育加专业课程为主要模式,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而这些课程对今后就业的帮助并不突出,实践课程相对欠缺,尽管每期都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但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酒店企业合作态度不明朗,致使实践效果欠佳,唯有在酒店6个月的专业实习,收获较大,但酒店多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很少安排学生有换岗的机会,多数学生感觉所学内容单一。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结合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二本高校而言,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专项合作,增加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模拟实验室,并认真控制和监管整个实践培训,落实到实处,避免造成学生理论基础不强,实践能力也较低的尴尬局面,从而提升整体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应用化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可以及时发现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本次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其英语能力和对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较为欠缺,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重点补给。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多以通识教育为主,实际应用化程度不高,例如,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四期,每期48课时,而酒店英语课程仅开设一期,共48课时。诸如此类,多数课程也都存在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化,缺乏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手段、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紧跟行业发展,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满意程度不高,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主动性、逻辑性、创新性不够,这也是我国多年应试教育酿成的苦果。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之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在培养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可采取导师制、分段教育等方式,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点,灵活多变,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以适应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对人才个性化、专业化的要求。

校企合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了酒店行业乃至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受研究条件和个人学识所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应重点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的关联性研究。

上一篇:基于就业问题的影视与旅游产学研互动研究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丽江景点导游词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