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能力

时间:2022-08-05 07:32:0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能力

(邳州市赵墩镇滩上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通过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内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二是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 自主感悟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些阐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内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培养预习习惯

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的基础。预习,是阅读实践活动迈开的第一步,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形成的阅读能力,是对一个新的文本预先进行接触、了解、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课前预习,不仅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常采取两种形式指导学生预习:一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预习,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专门组织学生预习。笔者常在讲授新课前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相当于导学案),让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内容涉及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弄清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梗概,初步理解课文主题,等等。教师要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学,学生领悟到的让学生自己领悟。

2.掌握预习方法

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笔者十分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查阅资料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网络等,查找相关信息;“行间批注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批注,把自己所思所想所感及时记录下来,留下思考的痕迹,同时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疑惑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大家交流、研讨。掌握了预习方法,学生就会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调节作用,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自主感悟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精心选择角度,找准由文到意的切入口,运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提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结尾?”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白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体现他炽热的爱国热情怀,这是法国人民的心声。他悲壮的行为,体现了坚定而崇高的信念。小说以韩麦尔先生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主感悟能力。

2.通过朗读和诵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为了促进学生的感悟与思考,朗读和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朗读为基础进行的体验与积累活动,激发、提升、丰富学生的语感,使之实现质的飞跃。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借此加深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发展。倘若老师一味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则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毫无用处的。只有朗读和诵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闻一多先生那爱憎分明的思想、那悲愤的情感和那铿锵的气势。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使学生对语言获得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加深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悟感力,教师必须发挥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精心设计相关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朗读与诵读的热情,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与诵读实践,切实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品读”的过程重点在于“品”,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摩、咀嚼、玩味,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深层含义。如《背影》一文连写了“我”四次流泪,第一次是“我”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加上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得流下眼泪;第二次是“我”望父买桔时流泪,这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我”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禁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对四次“流泪”的描写,语言文字并不重复雷同,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教学此文要紧紧抓住这四次流泪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泪水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语言功底的深厚,感受作品意蕴的丰富,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王克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阅读与鉴赏,20011(4).

[3]陈永顺.浅谈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偷书毁书现象的反思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