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牧区生态环境的思考

时间:2022-08-05 06:00:13

巴彦淖尔市牧区生态环境的思考

自然生态是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平衡体系,一旦因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而破坏了这种平衡,生态环境必然恶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应有的基础。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一、牧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巴彦淖尔市牧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其气候的变化,牧区几乎是十年九旱,年年有灾,如旱灾、雪灾、风灾、蝗灾,而且交替发生,有时一年中同时出现。由于牧区地处偏僻,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发,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畜产品价格走低,牧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贫困群体人口增加,牧民的生产生活支出远远高于其他经济类型区。据统计,该市牧区食品类支出为农区的1.4倍,衣着类支出为农区的2.5倍,居住类支出为农区的1.4倍,子女教育支出为农区的2.1倍,交通通讯支出为农区的6倍。

牧区的生态畜牧牧民三者间存在互动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三要素。过牧破坏生态,生态危机人,但牧民又离不开牲畜,这似乎成了环环相扣的死结。为了实现牧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顺三者的关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保护发展草原牧区生产力。

(二)牧区的草畜矛盾,实质上是人草矛盾,是吃牧业饭的人口过多造成的。从该牧区特别是中旗情况来看,近10年来,牧区人口翻了几番,可草场还是那块草场,再加上传统的饲养方式,牧民如果人均不到50只羊就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只能靠增加畜牧数量来维持收入。畜牧越多,草场退化越严重,单位载畜量越多,超载过牧就越严重,自然灾害就频发,加剧了生态的进一步恶化。随着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加之草原退化加剧、草原面积有所减少等,草原牧区的草畜矛盾愈来愈激烈,大多数草场处于超载过牧的状态,草原的利用远非是永续利用,而是粗放的掠夺式利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衰退就成了必然后果。大规模地开垦草原,使得大片丰美的草原变成了贫瘠的、极易沙化的农田(大部分已变成了荒漠);而草原农耕化、牧区农村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沙漠化。

(三)牧民的文化素质低,开拓市场能力差。部分牧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仍较严重,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未得到转变。特别是牧民增收空间狭小,增收缓慢,畜牧补饲周期延长,畜产品价格下跌,畜牧业生产成本加大,牧民生活水平下降。牧民子弟上学和牧民看病就医的费用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据调查,牧区大中专生年均每人需支出12000元左右,中学生年均每人需支出6000元左右,小学生年均每人需支出4000元左右。牧户年内户均支出医疗费用为500~1500元左右,这是造成返贫的主要原因。

(四)矿山开采造成草场植被的破坏,严重污染了草场及地下水源。草场流转及管理制度有待规范。夏季和秋季大量的外地牲畜流入牧区,影响了牧草的正常生长,破坏了草原的植被。随着退牧还草的工程不断深入,如何把牧区剩余劳动力积极稳妥地向城镇转移,增加牧民收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增加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是牧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草原行政执法力度,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干部群众要全面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增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自觉性。

2.要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加大草原行政执法力度。要坚决执行禁牧、休牧政策,严厉打击禁牧期限内夜牧、晨牧、偷牧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在禁牧期内采取旗、乡、村三级互动和鼓励群众举报相结合的措施,联合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违规行为。

3.集中力量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违法案件,加大监督与查处力度。严格履行好《草原法》,根据《草原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人为破坏草原行为和活动的查处力度,特别是新开垦草原,非法征用占用草原,滥挖野生药材等案件,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

(二)扶持牧区畜牧业生产,增强牧区畜牧业综合实力 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优势,尤其是在发展绿色、高消费标准的畜产品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当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草原畜产品优质、安全的特点恰恰符合高水平消费市场这一需求。但是,草原畜牧业的劣势也比较明显:自然气候条件差,传统畜牧业有“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之规律,冬春季牲畜病死率高;交通极不方便,畜产品价值实现困难;草原牧区信息不灵通,牧民与市场脱节,牧民对市场信息不了解、谈判和应对能力差,缺乏经济合作组织支持,牧民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棚圈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等等。治理草原生态不能忽视牧区畜牧业生产,应利用草原牧区的有利条件,积极扶持牧区畜牧业生产,增强牧区畜牧业综合实力,尤其是在发展绿色、高品质畜产品方面发挥草原特色。需要国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切实改善牧区居住、饮水、棚圈、交通、供电、卫生、教育、通讯等基础条件,培育扶持种草、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牛羊育肥基地和专业养殖小区建设,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实施牧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在示范区内将10-20个承包户相对集中,建设成为联户牧场,将草场牲畜向联户流转,人口向集镇流转。国家还应增强对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牧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农牧民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三)加强草原生态的建设

建立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优质草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人工草地生产能力。牧区要大力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增加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农区和半农区要在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的同时,搞好秸秆黄贮,增加饲草料贮量。采取免耕播种、飞播、撒播、带状种植灌木等技术措施,进行草地改良。加快草原围栏建设步伐,推进草原围栏化进程,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推行划区轮牧奠定基础。要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增加草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竞争能力。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管理。对草地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学特征进行动态监测,每年进行一次调查,获得草地现状的信息。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草原管理和保护提出对策。

(四)建立并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草原对于周边及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草原生态治理不仅惠泽草原地区,而且惠及广大非草原地区。建议建立国家及地区间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对草原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建立周边或中下游发达地区对上游草原地区的生态补偿及帮扶机制。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和作用下,促进草原生态脆弱区群众向城镇或集镇进行搬迁,建少人口和减轻草场使用压力,实现城乡互动与和谐发展。在生态补偿资金支持下,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第二三产业经营,以及住房、棚圈、储草棚、道路、供电等生产基础设施方面和生活方面给予牧区居民生活补贴,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维护草原生态良性发展,解决草原生态安全问题奠定基础。

(五)加大对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就业的支持力度,减轻牧区人口压力

实践表明,牧区牲畜超载、草原生态不堪重负的根本原因在于牧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减轻牧区人口压力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牧区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外出就业。锡林郭勒盟和甘肃甘南州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有成功也有波折。对于牧区人口转移探索试验,国家政策和资金应积极扶持。从宏观层面出台牧区人口转移的优惠政策,包括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学生教育补贴、生产设施补助、基础设施建设、住房补助等政策。考虑到物价上涨、牧区交通不便、建筑材料单价高、牧民现金收入水平低、地方财政实力差等综合因素,应提高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人均补贴标准,降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要求。

上一篇:劳动从属地位判定 下一篇:论武警边防部队资金安全管理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