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自杀问题介入探讨

时间:2022-08-05 05:48:37

独居老人自杀问题介入探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独居老人自杀的原因,介绍了对独居老人自杀危机进行介入的过程,探讨了预防独居老人自杀,社会工作者应承担的角色。指出,介入的过程一般包括:接案评估、制定计划、实施干预和结案与回访。社会工作者承担的角色应是:服务的提供者、情感的支持者、资源的获取者和法律与政策的影响人。

【关键词】 独居老人;自杀问题;社会工作者;介入方式

老年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之一,而独居老人又是老年人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老年是人生历程的最后一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要面对人体衰老过程中衰弱、体能下降、疾病缠身等生理变化,退休后社会地位下降、经济收入减少等社会方面的改变,与一般老人相比,他们要独自面对病痛、抑郁等,有些老人无法承受这些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而,社会工作对独居老人自杀问题进行介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所指的独居老人是指60周岁以上,一个人在家居住的老人,不包括与配偶一起居住的空巢老人和在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居住的孤寡老人,因为这些老人还能受到一定的帮助,与完全独自生活的老人的状况有很大不同。

一、独居老人自杀原因分析

1、疾病与贫困

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出现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协同能力逐渐丧失。老年人易患疾病,通常来说,症状不典型,疾病较严重,病因不明确,病程长,恢复慢,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经常出现一个老年人同时患有几种疾病的现象。衰老和患病带来了日常生活的改变,老人的日常生活基本能力受损,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老人对做饭、洗澡等自我照顾感到力不从心。

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自退休金,对于退休金很少或根本没有退休金的老人来说,急性病或长期慢性病的治疗费用是负担不起的,即使是中等收入的老人,也会因疾病耗尽积蓄而陷入贫困的境地。

生理上的疾病造成经济上的贫困和情感上的痛苦使老年人无法承受,自杀对他们来说是结束痛苦的唯一选择。

2、情绪抑郁

患抑郁症的老人会比没有抑郁症的老人选择放弃生命的风险更高。抑郁是一种持续性的,常常会反复发作的情感状态,它非常严重,以致损害情感功能和身体功能。年龄的增长,也带来认知和情感功能的改变。随着视力、听力、记忆力的减退,学习能力的下降,老年人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难度加大,有些老年人出现了健忘和反应跟不上谈话内容或正在做的事情的症状。当老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能力正在衰退时,常常会变得抑郁,或者加重抑郁。

再者,独居老人中的抑郁问题普遍由社会隔离造成,一个人生活时常会感到孤独,社会接触面小,使独居老人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当老人因为长期的情绪混乱、失眠、没有胃口而没有被及时干预时,无人帮助独居老人度过哀伤期,他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加许多。许多人认为,情绪低落、悲哀是老年人常有的情绪状态,没有予以关注,也没有帮助老人接受治疗。但积年累月,老人便很有可能因为抑郁症的影响,结束自己的生命。

3、社会支持少

要想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需要保持与他人或事物的联系,老人需要某些形式的社会交往以保持其社会功能。

而独居减少了老年人与人交往的活动,加大了老人参加社会活动的难度。有些老年人因此而选择一个人面对孤独,这就意味着社会隔离的开始。社会隔离是老年人自杀的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因素。当老年人没有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来减少孤独感,自己主动将自己与社会隔离,独来独往时,一旦遇到昏倒、摔倒等情况,就会因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救助而死亡。

有些人生性乐观、随和,豁达开朗,也有些人特别容易担心、焦虑,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特别是在经历了患病、失去伴侣、贫困、失去自理能力等压力事件后。如果老人知道有朋友家人会提供协助,那么他对未来和死亡的恐惧就会降低。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会鼓励老人关注自己的健康,按时服药,服从治疗方案;家人朋友情感上的支持,则有利于帮助独居老人减轻痛苦,度过绝望期,恢复正常状态。但是独居老人很少或没有家人朋友,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老人就越发感到无助和悲哀,觉得没什么好留恋的,从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如何对独居老人进行自杀危机介入

危机介入模式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开展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模式之一。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危机介入模式的原则是: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和培养自主能力。介入的过程一般包括:接案评估、制定计划、实施干预和结案与回访。

1、接案与评估

当案主本人或与案主相关人员表明案主有自杀意图,并且有具体的计划,和实施计划的途径,那么,社会工作者就要马上行动,对准备实施自杀的老人进行危机介入。

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人度过眼前的危险时期,认真倾听老人的诉说,让老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内心痛苦,稳定老人的情绪,同老人做出安全约定,让他答应在下一次探望前不要自杀。其次,社会工作者要与老人和了解老人情况的相关人员交谈获得有关老人的完整资料,对促使老人自杀的危机事件展开调查,了解老人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观察老人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最关键的是取得案主的信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2、制定计划

计划制定要根据案主的需求和能力,注重计划的可操作性。首先,根据案主的主要问题确立介入目标,根据轻重缓急排序,按时间顺序依次解决。目标不应太高,超出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目标会难以实现,会让案主有强烈的挫败感,不利于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案主潜能的发挥,也挫伤了案主参与改变的信心。其次,要通过缅怀往事的方式,积极地跟老人一起找出过去应对艰难与痛苦的方法,鼓励老人发挥长处。与老人充分沟通,尊重老人的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调整,完善计划。如果计划执行地不顺利,要与案主、督导共同探讨,拟定新的计划。重要的是:计划阶段一定要明确案主与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3、实施干预

实施干预计划是危机介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需要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与老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对案主潜能的激发,做到助人自助,提高案主的能力,实现介入目标。

第一,澄清独居老人自杀的错误观念,让老人学会用理性情绪指导生活。独居老人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也没有人关心自己,加上疾病的折磨,造成的情感上的痛苦让老人出现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选择自杀而不是积极配合治疗。社会工作者应使用理性情绪的疗法,帮助老人冷静分析自己的处境,学习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代替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第二,培养独居老人自主生活能力,提升自我效能。对独居老人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完成,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老人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对自己做饭、打扫、洗澡、上厕所、洗衣服等基本生活能力提高应对技巧,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如在冰箱上贴纸条提醒自己服药。与老人一起想象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处境,培养应对困难的能力,减轻老人对未来的恐惧。第三,寻找资源,扩大老人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外部环境改变老人的处境,对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申请政府补助,如城市低保,老年人特殊津贴和对孤寡老人的免费家政服务等资源。加强老人的自然社会支持系统,让老人与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等保持联系。鼓励老人多参加感兴趣的社区活动,建立自己的关系圈。与邻居与社区工作人员保持联系,让他们密切关注老人,发现老人的异常行为举动,及时报警。

4、结案与回访

在专业关系结束前,社会工作者要与老人一起回顾干预的过程,评估一起做出的努力,实现了哪些目标,改变了哪些行为,取得了哪些进步,鼓励老人相信自己可以应对生活的挑战,安稳度过晚年生活。当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成效评估,认为服务目标基本达成,适合结案。告诉案主结案的时间与安排,社会工作者应与独居老人处理好结案情绪,让老人了解:结案不代表社会工作者停止提供协助,社会工作者还会关注他,遇到困难他也可以随时找社会工作者,并将未来回访的安排告诉老人,巩固介入的成果。社会工作者还应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服务水平。

三、在预防独居老人的自杀问题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重视人的生命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价值观,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需要增强自己职业敏感性,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担当好以下的角色,为预防独居老人自杀发挥积极作用。

1、服务的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独居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等。

2、情感的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应为独居老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了解,独居处境虽然困难,但是有解决的办法。情感上,有人在关心他们;遇到问题,会得到有效的协助;还有人为解决老人的长期问题制定方案。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鼓励独居老人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实现助人自助。

3、资源的获取者

当前,独居老人自杀问题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的老年人保护制度还不够成熟,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为老人争取社会资源,如城市低保、免费家政服务、独居老人专项基金、志愿者定期看望等资源。

4、法律和政策的影响人

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推动老年人保护政策的完善,做老年人福利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影响人和参与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独居老人自杀这一社会问题在社会大众心中造成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应该有所警惕,积极介入和干预,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不至于让独居老人自杀行为发展到无法挽留的地步。独居老人自杀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应发挥专业特长,在改善独居老人处境的行动中发挥专业价值,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美]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第二版.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欣文,郝建华.社区独居老人健康和生活状况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2002.01.25-27.

上一篇:传播红色体育校园文化 凝铸特色精神家园 下一篇: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