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兰、杨应选:画坛祖孙 写真高手

时间:2022-08-05 05:38:51

云南清代民间职业画家的层出不穷,固然有社会历史的根源,但有一个人对云南职业画坛的推动作用也不可抹煞,此人就是杨毓兰。杨毓兰是昆明人氏,字晚亭,活跃于清乾隆时期,是清代云南职业画家中时代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位。难得的是,他不仅精通书画,而且教授弟子,桃李遍布三迤,著名的画家李诂就出之他的门下。

杨毓兰年轻时曾壮游祖国名山大川,眼界辽阔、气度不凡,虽是以画笔作为谋生工具,但他的作品却不失文人画的书卷味,讲求笔墨变化,注重“意境”的营造,不时体现出“画中求道”、“画外通禅”的机趣。例如他的自画像就一反传统,该画纸本设色,21.8×33.5厘米,现藏于石屏县文管所。画中一老者揽镜自照,旁置琴剑书画,一童子随侍。这应是杨毓兰的自画像,但他却名之为《幻中幻》,显然另具深意。画面题款有云:“形之寄世,幻;世寄之笔墨尤幻……”这是佛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界观的笔墨抒发。“幻中幻”颇有“否定之否定”的禅机悟性。传统的自画像,多正面端坐,不苟言笑,而杨毓兰此作,背身侧颈,笑意盎然,匠心之巧,让人有“惊奇”之感。另一幅由昭通段氏所藏的《陶隐图轴》无论题材、风格都很好地表现了杨毓兰摇摆于“文人画”与“职业画”之间的定位。该画纸本设色,135.5×71厘米。“陶隐”取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故里的典故。画中陶渊明宽衣博带,举步而行,身侧一童子肩担琴棋书画、茶具酒瓮,紧紧相随。人物衣纹均用兰叶描,用笔豪迈爽快,写意中带有强烈的节奏感,烘托了陶潜返归田园的喜悦心情。画面中主(陶潜)客(童子)互揖,兼具纵横变化,风格高古,逸趣横生。

作为清代云南职业画坛得风气之先者,杨毓兰的后辈中克绍箕裘者不少,其中最出色的当数其曾孙杨应选。杨应选(公元1853―1929年)字榆青,昆明人,他在云南职业画坛的地位仅稍逊于李诂,工人物、花鸟,造诣不凡。有趣的是,杨应选与他的祖父杨毓兰一样,于人物写真独步一时,时人尊称其为“写生妙手”。他的代表作《竹林七贤图》于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赛会并获一等金奖,可谓名动中外。该画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绢本设色,139.7×81.3厘米。“竹林七贤”是中国绘画的寻常题材,杨应选笔下的“七贤”或坐或站,神情各异抚琴、听琴者陶然忘机对弈者一拈棋苦思,一洋洋得意,还有人坐观纹枰,竟不知手中茶杯欲溢……勾勒晕染,一笔不苟,极其精细。虽然是散点透视的构图,但自近而远,由小及大,是作者汲取“西洋画法”的精髓并与中国绘画相互结合的创造。此画在美获奖后,云南职业画坛曾为之掀起一阵“竹林七贤热”,一些职业画家纷纷仿作,至今仍见不少,但始终无人能超越杨应选之上。杨的其他佳作还有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园鸣琴图》,纸本设色,27.3cm×33.7cm。该画的原作者是李诂,杨氏摹成。画中钱南园青衣广袖,容貌清癯,坐松下弄琴,悠闲自得。画面设色淡雅,笔墨变化多端,较之《竹林七贤图》别是一种风格。

纵观杨毓兰、杨应选祖孙两辈人的作品,我们发现杨毓兰的画作还带有一些“游戏笔墨”的味道,他的《幻中幻》也好,《陶隐图》也罢,总带着儒道佛的文化印痕,也有“自我”的影子。到杨应选时,绘画技艺更加工巧精细,主体性却退缩了,显示出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匠气”。所谓的“写生妙手”,实际上是替大户人家绘制“祖先画”,在每年除夕夜至上元夜的祭祀时节悬挂。这种画不仅要求肖似,还要画上朝服顶戴,金碧辉煌,润格较高。杨应选以此出名,是为了适应“买方市场”的需要,也是职业画家无法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命运使然。

上一篇:古滇骑士风采 下一篇:徐悲鸿的《时装美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