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05 03:05:37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滴注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组间有效、显效、无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塞通;甲钴胺;联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84例DPN患者为参照中国糖尿病预防治疗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观察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0.1±5.32)岁,糖尿病病程(12.7±8.0)年,DPN病程(6.1±2.7)年,空腹血糖(FPG)(12.36±6.0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6±4.1);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50.2±5.41)岁,糖尿病病程(12.9±7.8)年,DPN病程(7.6±2.2)年,空腹血糖(FPG)(14.36±5.66)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1±2.9)。两组基本情况相似,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用血塞通注射液0.4g+0.9NaCl注射液250ml,联合用药甲钴胺0.5+0.9NaCl注射液100ml,缓慢静滴,1次/日,疗程两周;对照组:用甲钴胺0.5+0.9NaCl注射液100ml,缓慢静滴,1次/日,疗程两周。

2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对语言、暗示及提出问题反应正常,记忆力恢复,行动正常,蚁行感,麻木,疼痛,瘙痒消失,腹胀消失,饮食正常,无腹泻或便秘)。②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③无效:自觉症状没有变化(肢体麻、痛、凉没有改善)。两组疗效对比结果(表1):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组无明显差异。

表1两组的治疗对比

3讨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高达70~80[1]。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它能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能促进轴突运输和轴突再生,修复损伤神经,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从而提高神经的传递速度,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2]。它旨在改善、修复受损神经问题。

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属血管扩张药,具有活血化瘀,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皮。改善外周围微循环,使血流速度加快,减轻神经缺血,变性,同时修复损伤神经,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灌注量、增加脑血流量,具降血脂,抗疲劳,耐缺氧,提高和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等作用使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改善[3]。它旨在改善缺血、缺氧问题。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取得比甲钴胺疗效显著的根本原因:针对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管性缺血和缺氧,采取通过扩张血管和疏通微循环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血供及氧供,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得以修复和再生,对神经有保护作用,相对甲钴胺只是重点改善、修复受损神经的片面治疗,效果显然要明显得多,此外血塞通主要原料来源于传统中药材―三七,毒副作用很小,但治疗效果明显。

联合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推广[3]。

参考文献:

[1]邓易平.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临床糖尿病学.2000:9.

[2]武金玉,袁申元.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微循环的关系.微循环学杂志.1998:15:8.

[3]杨佳,张毅安.三七的有效部位对正常达鼠血小板聚集及TXA2的影响.中国试验方剂学杂志,2004:10(5):21―24.2.

上一篇:低分子肝素钙留置空气注射法减少相关并发症的... 下一篇:12例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