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教育

时间:2022-08-05 01:45:47

小学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教育

摘要: 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精神,它既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都会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精神是贯穿语文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教育;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科学给人智慧;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点燃的是良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有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功利主义影响下,片面强调实用性,强调知识教育,重教书轻育人,对于人文精神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进行培养的有力途径,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忽或者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

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挖掘各种信息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凸显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它们多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读着一篇篇课文,我们如在品尝一道道精神美味。如《墨梅》,我们读着“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时,除了欣赏,我们更读出这些其实是在讲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学习《我的战友》,学生会被的英雄行为感动,化作一股自觉遵守纪律的力量;学习《一定要争气》,学生可树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将相和》可建立学生克服人个恩怨,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理智。《桂林山水》的秀丽美、《西沙群岛》的富饶美、《挑山工》的踏实美、《无私的爱》的人性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感美……从不同的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

2鼓励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体验到喜悦、幸福、痛苦、忧愁等人生百味。语文教材仅是范本,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名家名作,感受书中人物在对待生死、爱情、友谊等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为高尚者歌,为卑劣者唾。《三国演义》是国人爱看爱听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赏析他们,进而进行讨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具个性的成语、歇后语,独具个性的对联艺术,独具个性的诗词曲赋……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走出语文课本,其实就是一种“大语文”。学生在宽广的语文世界里遨游、吮吸着,对真善美人生有了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人文追求。

3挖掘各种信息渠道,提升学生人文品味。

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和场所。大量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教师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当“问题奶粉”事件被报道时,学生们会同情可怜的孩子,痛斥奸商;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又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积极捐钱、捐物;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时候,他们会为奥运健儿加油,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骄傲;日本否定侵华历史,之争,会激发他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民族危机感急增。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他们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4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关注自然和社会,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土壤上,实践语文教育社会化,加强社会实践。例如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民歌民谣、历史故事、古老习俗、特色民居建筑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文化寻根;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家乡水资源状况和动植物生存状态为内容的环保大行动;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都市社会广告宣传用语、流行音乐歌词及都市人们的习惯语言等为内容的现代都市精神文化写实;策划简单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游览、参观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经济的富足,交通的便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让他们在游览时产生祟敬之情、珍视之情,从而直接提升人文品味。

5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育榜样。

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和感染到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上一篇:估算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下一篇:高中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