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洛伊的海伦》到《特洛伊》看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审美演变

时间:2022-08-05 01:13:02

从《特洛伊的海伦》到《特洛伊》看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审美演变

[摘要]《特洛伊的海伦》与《特洛伊》均由华纳影片公司出品,均改编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时隔半个世纪该公司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对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均有不同的理念。

[关键词]《特洛伊的海伦》《特洛伊》审美

影片《特洛伊的海伦elen and Troy与《特洛伊》Troy均改编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都演绎战争与爱情,前者是1956年由罗伯特・怀斯导演、罗珊娜・波底斯塔主演,后者是2004年由沃尔夫冈・彼德森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这两部影片(都译《木马屠城》)均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出品,但前后不同时期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发生了很大转变。

对原著的领悟不同导致对情景的取舍不同:第一个取舍是《特洛伊的海伦》从战争的源头叙述起――希腊斯巴达王后海伦半推半就跟随帕里斯到特洛伊,惹怒了希腊人,于是发动了战争。《特洛伊》则没有从源头叙述,而是部分遵循了史诗的结构,直接从战争拍起,不过它不是从阿基琉斯的愤怒写起,而是从阿基琉斯参加战争演起,这种处理方式的不同充分说明前者以爱情为核心,而后者以战争为重点,前者讲的是爱情浪漫史,后者谱写的是英雄赞歌。第二个取舍史诗只写到两个国家各自安葬自己最亲爱的人――帕特洛克罗斯和赫克托尔,并没有写木马计和特洛伊城的沦陷,许多情节都来源于神话。在塑造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这一形象上,《特洛伊》更富有表现力,它参照了史诗的内容,让白发苍苍的老国王冒着生命危险深夜潜入希腊军营,跪着亲吻阿基琉斯的手,请求归还儿子赫克托尔的尸体,他要给他的儿子――特洛伊的统帅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一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场面,把一个慈父爱子的心理写得细腻动人,我们观众决不会因此而认为他懦弱谦卑,相反对他肃然起敬,他的行为既表现了为父的慈爱,更表现了民族的尊严。古希腊人对葬礼是非常重视的。一般要持续一个礼拜,即使两军;中突再尖锐,在七天内,两军是不会动手的《特洛伊》了相当的长度展现两次葬礼,这是影片的亮点,对葬礼的重视蕴涵了对人的重视,这种古老的风俗是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的具体表征,影片尊重了原著。继承了史诗精神,弘扬了人本思想《特洛伊的海伦》舍弃了这一情节,因而老国王作为父亲、作为国王的人格魅力大大削弱,那种死者已去,活者伤悲的悲剧气氛冲淡了。

结尾不同:《特洛伊的海伦》以帕里斯的死而告终,而《特洛伊》以阿基琉斯的死结束,他们俩都是为情而死,神话史诗中记叙阿基琉斯喜欢漂亮的女俘波吕塞伊斯。至于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鲁塞伊斯只是被阿伽门农占有,并没说阿基琉斯喜欢她,电影《特洛伊》巴两个女子形象合而为一,虚构了阿基琉斯冲进特洛伊城为寻找波吕塞伊斯,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其实阿基琉斯早在攻进特洛伊城墙之前就被阿波罗的神箭射死了,可是导演为了显示阿基琉斯既有英雄气概。又有侠骨柔肠,于是凭空设置了这样的结局。至于帕里斯,神话说他是死于英雄菲罗克忒忒斯的毒箭之下,而不是像《特洛伊的海伦》描述的那样死于海伦丈夫的复仇刀下,华纳公司的两次改编都渲染了为情而终这一煽情性主题,强调英雄们丰富的感情世界,避免把他们塑造成仅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

侧重点不同:影片《特洛伊》侧重于战争,爱情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方面,是调味剂。导演和编剧站在歌颂英雄主义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英雄群像,用激烈拼杀的大场面来烘托英雄的勇猛顽强,强调他们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影片中阿基琉斯与母亲的交谈场景可谓匠心独运,他参加战争不是为了服从阿伽门农统帅,也不是为了希腊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流芳百世,这突出了阿基琉斯期望英名永垂青史,把荣誉看得高于生命的人生取向,这一点完全符《荷马史诗》的精神,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大规模地杀伤对方来显示自己超人的武艺、胆魄与智慧,这种抉择显示了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重视荣誉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从这一角度看,《特洛伊》高度遵循了原著。《特洛伊的海伦》侧重于爱情,导演和编剧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肯定和赞美绝世美女海伦和王子帕里斯的爱情,一改长期以来人们对海伦的偏见“女人是祸水”。尽管他们的爱情给两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执着的爱情乃是天地间、人神间最宝贵的、赖以生存的支柱,人活在世上,情最为贵。

对海伦的艺术塑造不同,《特洛伊的海伦》为了突出海伦追求爱情的可贵品质,故意违背原著的情节,神话史诗交代海伦是在丈夫墨涅拉俄斯外出访问时,帕里斯把她甜言蜜语地拐走了。而影片却让帕里斯海难后独自幸存,在海滩上邂逅美丽的海伦,让他们单独相见,一见钟情,永生难忘,帕里斯把她误认为是一个漂亮的女奴,直到在斯巴达王宫里谈判时才知道她原来是高贵的王后。由于有前面海滩相识的铺垫,所以他们的私奔显得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浪漫情调。而《特洛伊》中由于缺少铺垫,直接就写帕里斯与海伦在酒席间眉目传情,卧室同居,不能突显他们碰撞的精神之光,有强化肉体之迷恋淡化精神之爱的嫌疑。《特洛伊的海伦》描写海伦到特洛伊后,以她的感受为轴心,写她的不安、愧疚、欲返、与特洛伊人同心,描写了爱情与责任在她内心中的激烈冲突。海伦亲眼目睹由她所带来的战火,导演设计了她主动悄悄地回到希腊阵营的情节,强调海伦不是只为贪图的自私之人,而突出她是识大局,明事理的王后,她宁愿自己蒙受委屈、牺牲爱情也不愿让两个国家的生灵涂炭.可是希腊联军并不满足夺回海伦,洗刷耻辱,联军统帅阿伽门农野心勃勃。要贪图更多的财富,毁弃协约。进攻特洛伊。海伦被帕里斯救回特洛伊。这一事件让特洛伊看清了希腊人的真面目,夺回海伦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目的是要侵吞特洛伊。因此当海伦再次回到特洛伊怀抱中时,人们不再怨恨她,相反尊敬她、热爱她。影片是站在同情海伦、支持海伦的立场上。这符合原神话的态度。神话洛伊国王说过:“你对这场苦难的战争是没有责任的。这场战争是神祗们加在我们身上的。”①这一切都是爱神阿佛罗蒂特所造成的,海伦是无辜的,又是无奈的。至于阿基琉斯的勇敢、奥德塞的智慧,赫克托耳的民族气节以及两军将帅士兵只是作为战争的面。《特洛伊的海伦》中心线索是海伦,中心人物是海伦和帕里斯,导演与编剧传达的主旨是:为了亘古永恒的爱,战争是值得的。这正应了神话和史诗所描写的“为这个女人打了十年的战值得”。因此从某种层面上看,这部影片是一部女人的影片,那么多的男性、那么多的英雄争夺的是“女性的美”。是对女性美的膜拜。

而《特洛伊》是一部男人的电影,它以歌 颂英雄主义为主旨。自然阿基琉斯成了影片的主角,他因为是神的后代,浑身刀枪不入,只除了他的脚踵,那是他母亲把他浸在冥河水里唯一遗漏的一个地方,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这一弱点人们都不知道,只有阿波罗托梦给帕里斯,最终帕里斯用箭射中了它《特洛伊》更多的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史诗围绕着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来叙述。电影也是如此。为了隆重渲染这一英雄,影片特意设置了四个片段:一是阿基琉斯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塞瑟里的魁梧的壮士富有挑衅性。一副战无不胜的杀气,可是刚从床上起来的阿基琉斯三下就打败了这个武士,可见阿基琉斯武艺之高超。第二个片段是他与表弟帕特洛克罗斯在岛上比剑,他教授表弟剑法.表弟勤学苦练,他俩情谊深厚。这就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名师出高徒,帕特洛克罗斯也具有了作战的才能,当他看到希腊人溃不成军时冒充阿基琉斯去作战,但死于赫克托耳的剑下,听到表弟的噩耗,阿基琉斯再也坐不住了,他要为表弟报仇,由此讲义气、重友谊的品德突显了出来。第三个片断影片虚构了阿基琉斯率先攻上特洛伊岛的阿波罗神庙,这一情节史诗和神话中都没有,阿基琉斯砍掉了阿波罗神像的头颅,这是对阿波罗的大不敬,他的傲慢骄横、目空一切使他最后得了报应,被阿波罗射死。四是他蔑视阿伽门农。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国王,显示了他的傲气和鄙视权贵。阿伽门农抢夺了他的女俘虏,他愤怒地坐阵不出战,哪怕希腊人一败涂地,可见他倔强任性的性格和对自身的感情和利益的维护,这是氏族社会末期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写照。《特洛伊》在刀光剑影中显示了英雄的本色,同时也传承了西方人一以贯之的敬神思想。

有意思的是两部影片都放弃了神话和史诗中的神的参与和神的争斗。这就把原本天上和地下的立体式争斗平面化了,只剩了人的战争,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要减少线索,减轻影片的负载,二是出于对神的敬畏,他们担心很难表现神,这是内怯,从另一个角度说恰恰反映了对神的顶礼膜拜――神是威严的,不可见的,他们无处不在,但神秘莫测。

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历来为人们所敬仰,这是两口挖掘不尽的深井,华纳影片公司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仍抑制不住强烈的艺术冲动,再拍这一题材,力图把人类古老的美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主题、人物、情节的处理均有不同的理念,两部影片各有千秋,但互为弥补,合在一起,基本上完整地展现了远古最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英雄画卷。

上一篇:影视艺术对文学审美意象的营造 下一篇: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