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院预科汉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4 09:43:36

浅议我院预科汉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预科汉语听说课教学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教学、听力课、第二语言、MHK考试、文化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经过对母语的自然习得和入学后对母语的规范学习,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语言思维体系和语言表达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学习、工作及生活中。而目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什么是第二语言呢?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学习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语言。通常我们把幼儿园时期习得的语言称为母语(一般是本民族语言),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一种语言,就叫做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则不然,第二语言是不同于母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体系,当学习接受这种新的语言时,难免要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而且第二语言的教学的起点、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都不同于母语教学。如果说母语教学是“文”与“道”并重的,讲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那么第二语言教学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学习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它,能够用它交流和交际,然后才是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

本文就以第二语言作为出发点,并且凭借近两个学期 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授大学汉语听说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关思考展开下文。

听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已经名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教学之首。到目前为止,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汉语学界普遍认为,在汉语交际各项技能中,“听”是沟通使用最多的技能,亦是知识获得的首要途径。自从吕必松先生在1978年提出的新教学总体设想,提倡把听和读作为教学重点,听力课才初步得到关注。可以说,听力课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课型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末。

汉语听力教学目前在我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例如,我院几年来也一直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丛书,除了基础汉语即精读外,还配有《读写》和《听说》教材。在一年来给预科民族学生教授汉语听说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院目前这门课在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简言之,听力课依然是“讲生词-听录音-讲答案”的听力教学模式,显得既单调又落后。

具体的,首先要从听说课在预科教学中的比重说起。听说课是我们预科汉语必修课之一。近几年来,每周的课时为4课时,即每周两次课。听说课的课时量和其他课程,如基础汉语课与读写课相比还是比较少的,以上两门课的周课时量分别为14、6个。这样的课时安排,首先就让同学们感到这门课不是很重要,只不过是一门辅助课,可“听”可“不听”,无需太认真。同学们下意识就对这门课不够重视,上课效果怎么又会非常好呢?

其次是在课堂上,尽管时代变迁,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而我们的听说课依然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还是带着录音机进教室 ,先解释一下紧接着要做的听力部分,如“听对话或短文,做练习和课文部分”会出现的生词,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提问。很多时候,同学们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则是继续听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笔者的方法是先让同学们迅速看下课本上每题分别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对即将要听的内容先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有意识的去听各段录音。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能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是压根儿开口说话的学生一直是那么几个人。 还有就是我们听说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多样,并不符合班级内来自新疆各地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几年来我们一直使用听说课教材的第一册,个别学期仅上了第二册的前两课等。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同学认为教材太简单,听老师这样认真卖力上课没有意思,而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吃力,很多时候是一窍不通,答非所问,甚至仅仅摇头或干脆低头表示没有听懂。笔者在新疆师范大学预科系进修 时,发现他们是按分数 分文理高、中、低班,三类班级分别上的是大学汉语系列教材的第三册、第二册和第一册。最后是我们语言教学班级人数过多。一般来说,语言教学班级的人数在20左右比较恰当。 而我院一个班则是去年40人,今年30人左右。

事实上,自从由HSK转型至MHK之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同时注重“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项的成绩后,同学们的弱项“口语”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即考试之前他们最担心的是口语部分,而往往成绩不理想之处也是口语部分。尽管是高校学生了,可很多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都存在“能不开口说(汉语)就不说”,即使开口可也很难准确表达,很难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能力(Canale & Swain 1980),所以它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于语言关系有着天然的联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且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 提高听力课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因素。虽然各级学校层面近些年一直提倡“教师和学生互动”,可是每次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首先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态度。 如果希望听说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备课。

听力课教材内容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不是听听录音就能应付的了的。为实现交际的准确性,必须加强汉文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该语言的相关知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听汉语时,由于不熟悉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尽管所听材料中没有新词术语、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经常会感到听不懂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教材中不仅包含语言知识,而且还囊括中外文化知识,具体如,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春联的内容、关于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王羲之、书法家米芾、神医扁鹊、作家鲁迅、如何给老年人祝寿、心理学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别到朋友家吃饭时会怎么做?”、“外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等中外文化常识和一些具有较好寓意的对话和短文。笔者认为,每次听力不能以“听完录音并能把后面的问题回答出来即可”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是要进行积极详尽的备课,力求在课堂上在“听后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多给学生解释上述相关的、隐含的文化和常识。这样,不仅达到了“听”的目的,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汉语知识,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并且提高同学们参与听说课的积极性。

二、 让同学们预习新的听力部分

预习,原本是常规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它在我们的听说课上则是形同虚设,任课老师(可能)很少让同学们去预习下堂课的听力内容。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听力材料中有很多生词,而且一部分是成语。学生有时对个别词语很陌生,导致整个文本都听不懂,甚至马上表现出厌烦情绪,干脆不参与课堂了。结果,教师自编自演,放完录音自己再给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出来,给学生再一一解释,最后告诉(!)学生练习题答案…… 其实,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教师做好准备,可以让学生上课之前自己去预习查找。事实上,如果有些学生上课前已经了解了(其他同学还不知道的)部分新知识,上课时表现也就会稍好一些(因成就感),因此,听说课教师应该逐渐鼓励并要求学生预习,最后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教育更深受技术的影响。目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室的设备、测试的操作等等,与过去的形式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大学汉语课型中,听说课应该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型。适当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程度而且还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鲜愉快的学习环境,所以可以说听力课与现代技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复习周开始前,笔者组织了两个班的学生去我院图书馆看电影 ,效果不错。

参考资料:

[1] 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

[2] 谌梅芳.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继续教育,2013.

[3] 耿英春.青海师大民族师院预科汉语教学探析.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

[4] 马小玲.试析新疆预科汉语教学调适措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上一篇:朴素随意,是一种大善 下一篇: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标准建立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