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讲故事吗?

时间:2022-08-04 09:15:04

你会讲故事吗?

图片故事是许多摄影人喜欢的一种拍摄类型,在读图时代,它也是颇受广大受众喜爱的一种阅读模式。

之所以称之为“故事”,自然不可能由一张照片说明问题,所以图片故事多以组照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讲,作为评选参展的组照,眼下通常规定为8~12幅。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能引起读者,甚至评委的兴趣,用图片打动他们?本期关注,就这一话题与您展开讨论。

“打眼”的照片放前面

喜欢拍组照的影友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故事的拍摄量,通常多则百余幅,少则也近百幅。如何在如此“海量”的图片库里,寻找出最大限量为12幅的作品,还要吸引观众或评委的眼球呢?

是按照片“故事”的一般规律: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来呢?还是一开始就将情节直推向高潮,将最精彩、最“打眼”的作品放在开端?

我以为,作为“故事”(或称为专题报道)这种类型,由于其流动性、延续性的特点,本身不太适合以静态图片来表现。所以图片故事是非常考验摄影师综合实力的一种摄影类型。

然而,由于刊发或评选的规则和人们浏览阅读的速度、时间的要求,作者必须在一秒钟内就得抓住读者和评委的“眼球”。这样,我建议作者最好将这组作品中,最精彩、最“打眼”的作品作为组照的第一张作品。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组照中只有一张精彩的作品即可,而是强调“吸引人看下去”的重要性或说是投机性。应该说组照的作品,要求是张张都精彩的。上述的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参加评选或是杂志刊发时的一种取巧性做法。

至于广大影友们都非常困惑的,究竟如何从一堆照片中选出12幅作品构成一组故事。我建议,短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请一位有经验的编辑帮助作者选择。因为作为拍摄者,往往都有“自恋”的情节,他会被拍摄过程中的种种情愫、场景所牵拌,从而陷入其中,不能客观冷静地进行选择。而读者或评委是没有跟拍摄者一样的拍摄经验的,他们不会明白照片背后的故事,读者只是想明白这组照片是在讲什么?这是最关键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编辑与拍摄者,就图片的选择上会产生一些分歧。这是因为编辑会更客观地看待一组照片。

组照故事要有节奏

一组照片的尺幅是统一好,还是有长有短好?也是困扰广大影友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以“荷赛”获奖作品为例。通常我们只关注“荷赛”组委会公布的获奖作品,但我们是否细心地留意过在其每年出版的获奖作品集中最后几页的“图录”?如果你细心地留意过,你就会发现,在他们的组照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即尺幅的节奏性。具体讲,要横幅就全是横幅,如果是一横一竖,那可能整个篇幅就是这样一个节奏。

但是我们的摄影朋友,往往因为在拍摄前期,对故事没有很明确的把握,以至于在后期通过剪裁,方达到强化画面,表现主题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尺幅错落不一的现象。

这是从组照的形式上说。从组照的内容上讲,也要强调节奏性。这种节奏可以是远景、近景、中景、特写的搭配,也可以是一张场景,一张肖像的组合。不论怎样,一定要有节奏感,让读者和评委读起来舒服。

图文双剑都需利

图片故事通常都需要配一定的文字,加以说明。这在过去,是让摄影人头痛的事,但是现在,摄影人基本都有很强的文字表述能力,这也是时代的需要。但是对于有些影友来说,可能还没有形成一手拿相机,一手拿笔记本的习惯。他们往往是先拍,回家后再细细挑选,感觉这张不错,挑出来后,却不知主人公是谁。这都是“案头工作”没有做扎实的表现。

在拉贾斯坦邦雄伟的梅兰加尔堡山脚下,有一个500年历史的居民区,所有的房子都漆成蓝色。古时候,蓝房子是

上一篇:静静的安大略湖 下一篇:大孔径.中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