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职教育和成人高教一体化

时间:2022-08-04 08:35:04

小议中职教育和成人高教一体化

在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时期,地方普通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校”)受地域与教育的资源限制,在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整合中遭遇弱势和不利,处于较低办学层次的位置。同时,教师教育面临基础教育师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和“大师范”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的冲击。因此,高校须立足地方,不断完善办学定位、丰富办学思想,以成人高等教育为突破口,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办学和培养模式,探索非教师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实现转型。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简介

高校在所处市内甄选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的办学场地和相当的师资、管理队伍以及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和生活设施的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签订协议,举办成人高等教育,高校是办学主体,简称“中高职一体化”:中专、大专两段教育,中专段学制为2年,大专段学制为2年或2.5年;中专段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大专段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中专段为中职教育,大专段为成人专科教育,专业与中专段相同或相近;中专段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大专段学习形式为脱产或半脱产;中专段教育在中职学校进行,由中职学校负责,高校定期进行检查;大专段教育主要在高校进行,主要由高校负责,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在中职学校进行,高校协助中职学校实施教学。完成中专段教育的学生可获得由中职学校颁发的中专毕业证,可选择就业或进入高校成教专科段学习;对参加成人高考取得学籍且完成大专段课程学习的学生可获得高校颁发的成教专科毕业证,高校协助中职学校做好成教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1、“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都是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成人高等教育多年来面向市场、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等教育观念;教学楼、学生公寓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专多能”的素质以及校企、校地合作等办学实践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技术,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强调实习实践、产学结合,抓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的等培养模式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目前,国内对培养模式有多种理解,没有统一和权威的界定。尽管如此,但培养模式至少应该包括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四个基本要素,其共同目标是培养所需类型的人才。因此,从人才类型需求的角度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可分为理论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三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纳入一体,整合中职学校和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阶段对中职和成教学生实施中等和高等教育,让学生具备必须和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理论应用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中专段的分类教育。一类是中专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根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二类是中专毕业后升入大专的学生,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须对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上进行课程设置与课时调整,为大专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对中专毕业后就业的学生,须突出实践教学;对中专毕业后升入大专的学生中专段也要安排实践教学,大专段在重视理论应用的同时,须加强实践教学。

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资源共享。“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共享教育资源,保障在办学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教育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将积极影响甚至冲击正处于转型中的高校。二是中职学校的实践课程教师与高校的理论课程教师共享教师资源,达到既各杨其长又取长补短的目的和效果。三是中职学校良好的实践场地和实习基地与高校良好的实验设备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在办学的不同阶段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四是高校较好的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的共享,弥补中职学校办学的缺陷。五是高校较好的文体活动设施等硬件与较好的人文科学精神等软件的共享,提升中职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分段教育。“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视中专、大专教育为一体,办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是其办学特色之所在。中专段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属于中职教育,学生毕业后既可走上技术型的操作工岗位,达到职业教育学会技能和本领进而能够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也可选择继续深造就读成教大专,圆学生和家长的大学梦。大专段通过成人高等教育途径,实现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既不是完全的成人高等教育,也不是纯粹的高等职业教育,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大专段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既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规律,更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须在成人高等教育基础上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内容。

“双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重点加强中专段理论课程和大专段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职学校和高校来讲各有其优劣势,且互补: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师资与高校的理论教学师资均为各自的优势,反之则为各自的劣势。为此,一是高校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年度考核。二是整合高校教师资源,跨院(系)、跨专业组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三是高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或担任中专段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高校正式聘请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师担任大专段实践课程或同一课程的部分内容的教学。四是请进来,正式聘请企业、社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程教学。五是走出去,安排高校和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学技能、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学理论。同时在办学过程中,双方还要为未来办学招纳人才、储备“双师型”师资。

专业衔接。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依据较多,多数专业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还有以技术、以行业、以产品为依据设置专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明确专业的职业定向或定位,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以普通高职高专为依据,紧靠高等职业教育,尽管缺少“成人性”,但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性”特征。“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大专段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职业能力特色,须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中职教育专业衔接;二是与职业岗位衔接;三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衔接。为此,一方面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停招应用型不强、市场无需求的老专业,续办特色和优势专业;另一方面整合高校和中职学校的师资、实践教学等教育资源,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申办新专业。

调整课程。课程设置是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核心问题。“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职后教育性质即带着问题求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前教育性质即学后解决问题。二是需要平衡成人高等教育理论教学比重大于实践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而强调实践教学的关系。三是中职毕业生因文化基础薄弱导致专业课程特别是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难度增加。四是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因此,从办学实际出发,中专段要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并实行大类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分类组织实践教学,文化课程实行分班教学,将有意进入大专段深造的学生组班,适当增加文化课程、课时,加深和拓宽文化课程内容。大专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各专业实践教学部分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门数;理论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不要一刀切,根据专业性质做适当调整,增加实践课时;实践教学尽可能在中职学校的实践场地进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吻合,着重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岗位技能等。

成职渗透。成职渗透是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拓展成人学历教育功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是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一方面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纳入校地合作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采用委托式、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部分纳入校企合作项目,采用顶岗实习等措施将实践课程直接在安排企业教学。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现在计划制订、师资配备、场地安排、实践内容与实践岗位的确定、成绩考核等几个主要环节,须纳入考核、全程监控、实施奖罚,且与学生的就业直接挂钩。三是开设实践技能选修课:增加职业资格准入课程,把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对接。

提高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目前,由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道德评价以及文化基础等决定的中职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亟须加强中职学生知识素养、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训练和提高,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创造”战略的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地位提升对人才的需求。

在“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一是抓好中专段普通核心文化课程的教与学。从专业设置看,不论是中专段还是大专段,理工科类专业居多,学生如果没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基础,大专段是无法学好的。从素质教育角度看,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既为学生走入社会后自学打好基础,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二是抓好大专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与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和评价能力。三是在中专和大专段均开设人生修养和职业素质方面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四是中职学校、高校之间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大学的治学思想、人文科学精神,带动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上一篇:中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化转型 下一篇: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