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家经济差异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时间:2022-08-04 07:14:22

中欧国家经济差异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内容提要]在2000—2008年间,中欧国家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表现出了大致相同的经济发展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欧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根据自身的宏观经济和财政形势出台了不同的应对危机的措施,显现出各国自身的经济特性和经济政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性开始影响到中欧地区各国的经济复苏和重新启动的速度,不仅会拉大中欧地区内部各国之间的发展差异,而且将会对中欧国家在欧盟经济版图中的位移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欧国家 金融危机 欧盟经济 转型 地区经济

2008年爆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中欧国家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危机前后,中欧国家的经济表现出了两面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中欧国家的经济差异性不仅对中欧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排位产生了影响,而且将会对中欧在欧盟经济版图中的位移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欧国家经济中的相似性

中欧国家经济中的相似性大致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增长(见表1),多数国家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第二,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外国直接投资,而不是股票市场或本国银行投资;第三,银行领域中的外国资本和外国银行比例很高。

1.外贸领域

中欧国家的外贸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首先,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成员国(见表2)。在对欧盟贸易中,德国又是主要贸易对象,占中欧国家外贸的1/5(斯洛伐克)到1/3(捷克)不等。2009年,德国一国的需求减少就导致了中欧国家经济下行。

其次,中欧国家具有类似的贸易结构。在出口产品中,汽车占较大份额。目前,欧洲和日本的主要汽车厂商均已进入中欧。德国大众并购了捷克的斯柯达;意大利的菲亚特和德国的欧宝进入波兰;法国的标致和雪铁龙以及韩国的起亚进人斯洛伐克;德国的欧宝和奥迪进入匈牙利;韩国的现代、日本的丰田、法国的标致和雪铁龙进入捷克。这些汽车组装厂商和其他供应商相结合,在中欧国家建立起高度关联的产业链,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在这些国家进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在斯洛伐克占53%,在捷克占54%,在匈牙利占57%)。

第三,强烈依赖能源进口,特别是从俄罗斯进口(见表2)。

2.金融领域

由于过去20年间中欧国家银行体系逐渐一体化,许多西方国家银行在中欧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并占据了大部分银行资产(见表3)。如果说外国银行的存在曾意味着可以获得较低利率的外币信贷并促进消费增长,那么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外资银行成为中欧许多国家最脆弱的环节。因为在本国货币突然贬值之后(主要是匈牙利福林和波兰兹罗提),偿付这些外币信贷便成为大负担,并严重阻碍了国内消费。

二、中欧国家经济中的差异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欧国家普遍出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欧盟成员国需求下降导致中东欧国家出口锐减、工业和建筑业生产下降以及资本外逃等现象。外资抽逃又导致信贷紧张和流动性减弱(两者相互影响)。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抑制新就业岗位创造是金融危机前期的主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中欧国家在经济结构方面以及政府在解决危机的战略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差异。

1.捷克

较好的货币信誉、合理的汇率政策、较低的公共债务(2011年公共负债率占GDP的45.5%)以及较为强劲的出口,使得捷克较好地应对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

为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捷克政府出台了若干巩固财政的改革措施。2011年,政府削减公共开支,削减了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取消或降低了若干社会福利,此外还启动了一些长期争论且搁置的体制改革,比如医疗和养老金制度改革。虽然这些措施对捷克中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短期内因为工资增长缓慢甚至被削减,加之通货膨胀的影响,致使私人消费减少,从而使国内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此外,自2011年以来,作为GDP增长的第三支柱的出口也不断萎缩。所有这些都导致了捷克经济复苏缓慢,在2010年恢复增长2.2%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到2012年进一步下滑至-1.1%,预计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0%。

2.匈牙利

匈牙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小经济体,它通过外贸和金融渠道同欧盟一体化。在外贸领域,匈牙利的外贸占GDP的比率是中东欧地区最高的,而且同德国经济高度一体化。匈牙利的金融领域具有三个特点:(1)自2000年以来,匈牙利政府债务/GDP比例不断上升,2005年突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政府债务占GDP60%的上限,2009年以来该比例已占GDP80%左右。(2)匈牙利的金融领域长期依靠外部融资。目前,匈牙利公共债务的2/3由外国投资人持有。债务构成既有本币,也有外币(欧元和瑞士法郎)。(3)匈牙利向私人放贷量较大,至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已占GDP的29.2%。从2000年到2009年,匈牙利私人债务翻了3倍,2009年私人债务占GDP的170.6%。而且,由于欧元和瑞士法郎的贷款利率长期低于匈牙利本币福林的贷款利率,致使大量私人债务以欧元和瑞士法郎借入。金融领域的这些特点也是匈牙利成为中东欧国家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国家的原因之一,匈牙利也成为第一个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备用贷款的中东欧国家。在金融危机二次探底时,匈牙利遭受了新的打击。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将匈牙利的信贷评级归入垃圾级。

2010年上台的中右政府奉行的反危机政策,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削减公共和私人债务(去杠杆化)的手段来稳定公共财政。为此,政府将个人所得税统一为16%,并开征银行税和临时的行业税(如电信、保险业和金融交易),将增值税从25%增加到27%(目前为欧盟成员国中最高)。此外,匈牙利还出现了将公司重新国有化(如能源领域和私人养老金)的趋势。同时,匈牙利还重组了公共行政部门,并对亏损的公共交通公司进行成本约束。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对匈牙利的经济增长前景表示担忧,因为保增长的三个国内驱动力(公共支出、私人消费和投资)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3。波兰

在金融危机初期,波兰是中欧地区唯一成功抵御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国家,其原因在于:首先,在危机到来之时,波兰已经拥有了稳固的财政结构和银行系统,因而政府不需要国库的财政援助就可以及时地进行财政校正,包括提高税收、取消某些税收减免、减少企业家经营障碍、增加劳动时间灵活度和工作补贴等。此外,波兰还延长了退休年龄,收紧了提前退休和残疾人养老保险的标准。其次,波兰本币兹罗提没有同欧元挂钩(给波兰应对全球经济下滑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兹罗提大幅贬值(比2008年中期贬值1/4)不仅有助于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且也提高了欧盟资助的公共投资的意义。此外,同其他中东欧国家相比,波兰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外贸在波兰的GDP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中东欧国家。此外,由于某些结构特征,以及波兰经济的规模,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后,波兰依然有强劲的国内需求和消费。

当然,面对2012年爆发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波兰也未能幸免,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此外,波兰的公共债务也有所增加(目前占GDP的55.8%)。欧盟规定的公共债务的上限有被突破的风险。

4.斯洛伐克

在2008年之前,斯洛伐克是欧盟中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员国之一,这主要是由该国大规模结构改革(税收、医疗、养老金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所致,但近年来斯洛伐克政府也奉行财政扩张政策,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27.9%升至2012年的52.2%。为巩固财政,增加国库收入,政府提高了职工个人所得税、企业税和银行税。这些措施的初期后果是失业增加,但提高了国家的竞争力。在经济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改革养老金体制并修订《劳动法》。

虽然外部需求锐减导致2009年斯洛伐克经济下降4.9%,但由于斯洛伐克政府大力改革,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制造业尤为明显)以及控制工资增长,2010年斯洛伐克迅速实现了经济复苏,经济增长4.4%。2012年,斯洛伐克经济小幅下滑,但GDP增长依然在2%左右,是中东欧地区国家中增幅最高者。但这几乎完全是出口导向的汽车业的扩张所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令人失望(持续的高失业率所致)。汽车出口的效应在2013年逐渐褪去,很可能进一步拉低经济增长率。

S.斯洛文尼亚

20世纪90年代初,斯洛文尼亚就已经是一个开放经济体了。这是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遗产。因此,它也比其他国家实现了更平稳的转型。无疑,这种渐进式的、谨慎的转型使得斯洛文尼亚在转型期间忽视了进行各种改革。

2007年之前,斯洛文尼亚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在全球危机到来之初,斯洛文尼亚依然不愿意进行养老金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同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已经落后)。到2011年晚期,在经济可能出现下滑的逼迫下,斯洛文尼亚政府才被迫开始实施更自由主义的政策,以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政府开始实施紧缩政策,大幅削减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医疗机构也开始改革,政府也准备修订《劳动法》。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将所有国有资产控制在手中。

斯洛文尼亚金融业主要由国有实体经济控制的情况十分严重。2012年底,银行的坏账约为70亿欧元,相当于斯洛文尼亚GDP总额的20%。因此,斯洛文尼亚很可能是下一个要求国际救助的国家(预计需要50亿欧元),主要救助银行。由于改革严重滞后,以及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斯洛文尼亚不仅是中东欧地区而且是欧元区17国中经济.下滑最厉害国家之一。斯洛文尼亚是继希腊和葡萄牙之后第三个经历严重经济衰退的国家。虽然同欧盟的平均水平相比,斯洛文尼亚的宏观经济参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公共债务水平)依然较好(只是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占GDP6.4%),但目前斯洛文尼亚是中东欧地区经济最困难的国家,并且社会动荡。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欧国家宏观经济的差异性除了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之外,其内部政治竞争结构,特别是执行权力的集中程度,公民社会的成熟度,以及政治中有组织的劳工代表的多寡等因素,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匈牙利和波兰的情况极具代表性。匈牙利1989年10月18日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混合投票议会选举制度,该制度把得票最多即当选的特征同比例代表制相结合,把全体选民投票的“小”半数扩大为“大”的议会多数。此外,匈牙利的政治体制分为中左的社会党和中间到极右的青民盟。在执政时,每一派都试图排斥另一派。匈牙利的公民社会和工会也不强大,被政党庇护。相反,波兰拥有比例代表制议会体系,政党体系不稳定且多元,在议会中造就了多重否决点。波兰的公民社会动员程度较高,特别是工会在绝大多数重要决策过程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波兰拥有更民主、更包容的政策过程。相反,匈牙利的经济决策一直遵循庇护逻辑,特别是1998年青民盟上台执政后打破了以往政府中的权力共享原则。匈牙利的这种政治格局和决策形式直接演变为高赤字支出和对金融领域监管不严,致使匈牙利的危机比波兰严重。匈牙利两极分化和多数人控制的政治体制,有更强的支出冲动而不是保存资源,以经济福利取悦选民的色彩浓重,致使国家预算一再飙红。匈牙利政治的一个特点是一直较左。而波兰恰恰相反,右翼的自由党在财政上更保守,左派社会党人一直拥护波兰加入欧盟,这使得他们在财政政策上也偏向保守。波兰的历届政府都较弱,经常依赖反对派支持,特别是在经济决策方面,这就使得波兰政府的政策“包容”性更强。

两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政治竞争类型产生了十分不同的财政政策,而这决定了2008年后危机的水平和政策反应的本质。此外,波兰的人口是匈牙利的4倍,国内需求比匈牙利大,这也使它受贸易和财政的冲击比匈牙利小。

四、金融危机对中欧国家未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欧国家的影响至少表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上。

1.危机造成地区内重新洗牌

全球经济危机和随后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明显影响到中欧国家。危机第一波不同程度地冲击到了所有中欧国家,其中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受冲击最大,而波兰受影响最小。随着2011—2012年危机第二波的到来,中欧国家对危机的反应发生了变化。斯洛伐克在经济复苏方面最迅速,2010年GDP增长4.4%,受第二波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较轻。匈牙利和捷克在缓慢和短暂的经济复苏之后,进入了危机的第二阶段,在2012年陷入衰退。斯洛文尼亚经济继续下行,并伴随着政治和社会动荡。第二波危机也影响到了波兰,其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4。3%放缓至2012年的2%,2013年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欧国家的地区内排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爆发前,中欧国家的同质性更多。在2008年之前,斯洛文尼亚一直被认为是中欧国家中的绝对领跑者,自2002年起,其右翼政府推行自由主义改革,经济高速发展,被誉为“塔特拉之虎”。捷克被视为稳定和不断发展的国家,类似波兰。匈牙利在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之后从2006年起开始出现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欧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正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指标和政府负债率(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大幅上升,见表4和表5)、结构改革(斯洛伐克的改革正带来成果,而斯洛文尼亚则大大落后)、银行稳定性(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更突出)、国家政策选择(匈牙利奉行非正统的经济政策,进行收入校正;波兰和斯洛伐克及时地采取了巩固财政措施和推进结构改革;捷克在这些方面进展稍缓,而斯洛文尼亚则最不愿意进行改革)等方面。

这些差异潜在地可以在政治上拉开这些国家之间的距离,因为地区内和欧盟内的力量对比主要由各国的经济实力决定。如果中欧国家陆续进入欧元区,使业已存在的差异固化,那么,不仅欧元区国家将会进一步拉大同非欧元区国家之间的差异,导致出现双速欧盟,而且会导致出现双速中欧。

2.危机的后果将改变中东欧在欧盟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虽然中欧地区内存在差异,同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欧猪五国相比,中欧国家总体来说较好地抵御了危机。危机已经使欧洲的经济地理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改善中东欧国家在欧盟中的地位。中欧国家的位置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概念上,中欧国家将不再被视为欧盟中不稳定和效率低下的热点国家,部分国家甚至成为欧盟中危机管理的榜样。其二,整体经济指标好于欧盟平均水平。自危机爆发以来,中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超越欧猪五国。根据预测,中欧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快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中欧国家的平均债务率也低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见表4)。在预算赤字方面,危机之初,中欧国家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目前与欧元区成员国相当(见表5)。在生活水平方面,中欧国家与欧盟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2011年,中欧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已达欧盟老成员国的64%—84%不等(见图1)。中欧国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劳动力单位成本低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中欧国家的经常账户平衡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好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

当然,目前中欧国家出现的这些积极现象不能过分夸大,中欧国家与欧盟的趋同依然是一个进行中的过程,这些国家在15—20年内很可能赶不上欧盟核心国家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中欧经济增长模式的某些方面需要改革以确保其可持续。而且,中欧国家的某些领域明显落后,如研发、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同时,未来的人口问题是中欧国家劳动力市场要面临的比欧盟其他成员国更大的挑战,中欧国家必须尽快改革养老金制度、教育制度和移民政策。

五、未来前景

欧元区国家目前的债务危机,以及欧盟实施的趋紧的财政和经济政策规则将继续限制中欧地区国家的融资能力。这意味着平衡公共财政(甚至靠牺牲经济增长)很可能依然是中欧国家短期的主要目标。每个国家处置这些风险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解决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缺少竞争力和其他对经济的结构性约束问题的能力。

此次金融危机很可能对中欧国家产生三个长期影响:(1)地区内国家经济表现重新洗牌;(2)不同国家采取有差异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3)该地区在欧盟经济版图中的位置缓慢改善。中欧国家在欧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的积极变化有可能会给前者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其一,中欧国家可以在欧盟的财政和经济治理以及在同欧盟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中更坚定地推动自己的政策;其二,波兰可以利用其同欧盟的趋同成就,寻求同传统的捷克一斯洛伐克伙伴在经济问题上共同发声;其三,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成为地区的边缘化国家。最后,中欧国家应该认真审议有关采用欧元的问题,以防止欧元区边界成为地区内的一个新的分界线。

[朱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如何塑造企业形象 下一篇:反文化与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