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28 02:15:08

泌阳县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泌阳县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以为当地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措施;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2-01

泌阳县是小麦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及机械化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种植制度、气候和小麦抗性的增加,泌阳县小麦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积累,麦田病虫害呈逐年加重态势。病害发生种类主要演化为纹枯病、锈病、全蚀病、赤霉病等混合发生的趋势;虫害以蚜虫、麦蜘蛛为主,还有部分土传虫害;草害则以野燕麦、猪秧秧等为主,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草害一旦发生即很难控制,常造成严重损失,但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控制小麦病虫害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技术,即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综合治理,全面有效地控制病虫草的危害,确保小麦安全优质丰产。

1 整地播种期防治

泌阳县山岗丘陵薄地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灌溉条件落后。每年小麦播种期间,时常高温干旱,土壤墒情差,农民整地质量差,又认为“有苗不愁长”,播量普遍偏大,甚至达300~375 kg/hm2。近年来,通过农技人员的大力宣传,播量大幅下降,但一般仍在150 kg/hm2左右。如此大的播量虽然干旱年份能保存一部分麦苗,但一般年景都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弱,易感染病虫害。此外,泌阳县麦田氮肥施用量大,易造成田间郁蔽严重,引发各类病虫害。同时,泌阳县小麦全部实现机械收割,麦秸高留茬为小麦根病、赤霉病和叶枯病等弱寄生性病害的菌源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麦根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纹枯病对高产优质小麦危害更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小麦全蚀病、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另外,农民出外多,劳动力少,土壤处理、化除不到位,土传虫害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整地播种期是预防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1-2]。

1.1 播前整地

尽量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将残留在田间地头的杂草、自生麦苗清除,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1.2 土壤处理

一是野燕麦防治:用40%燕麦畏3 L/hm2对水600~900 kg/hm2在犁后耙前均匀喷洒垡头,尽快犁耙使药剂混入10 cm土层中,整好地即可播种;二是地下害虫防治:用3%辛硫磷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30~45 kg/hm2,或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4.5~6.0 L/hm2拌细土375~450 kg/hm2制成毒土,充分搅拌均匀,于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耕后撒垡头,随后随耙地混入土中。

1.3 种子处理

1.3.1 虫害防治。没有进行土壤处理的麦田,防治地下害虫和吸浆虫可采取药剂拌种。以金针虫为主的,用40%甲基异柳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以蛴螬为主的地区,用50%辛硫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2~3 h后播种。

1.3.2 病害防治。全蚀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等可选用2.5%适乐时20 mL拌种10 kg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用2%立克秀10 g拌种10 kg,或3%敌萎丹30 mL拌种10 kg,同时可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3-4]。

注意: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可以混合拌种,起到病虫兼治的作用。

2 苗期防治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的小麦苗期一般进行化学除草,此时杂草幼嫩,药液可与杂草充分接触,有利于杂草吸收。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

3 返青拔节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杂草的时期。此时杂草已深、大、壮,抗药性强,药剂使用量小杀伤力减弱,使用量大则会伤及麦苗,但此时是防治杂草的最后时期,苗期没有进行化除的麦田,一定要赶在小麦拔节前化除1遍,否则麦田一旦封垄,化除就失去意义。

小麦越冬进入返青拔节期时,也进入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此时重点是防治纹枯病、麦蚜、麦蜘蛛。预防纹枯病,在年后气温回升,病株率达15%时即开始防治,可用本锈宁、三唑酮,每隔7~10 d喷药1次,连防3次;蚜虫防治分为苗蚜和穗蚜2个阶段,主要防治措施是“挑治苗蚜、主治穗蚜”,若年前干旱,4―5月温度平稳上升又没有大暴雨冲刷,将有利于麦蚜暴发危害。当每1 m的小麦行麦蚜数量达1 500头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阿美菌素防治;麦蜘蛛数量达200头/百株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1.8%虫螨克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4 抽穗开花期防治

4.1 病害

一是条锈病。大力推广以烯唑类、三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如用25%烯唑醇粉剂450~600 g/hm2、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12.5%烯唑醇悬浮剂600 mL/hm2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二是白粉病、叶枯病。要采取“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的原则,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三是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5%~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绝收。应在10%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对水600 k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7 d后再喷1次,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在喷后24 h内遇雨,应补喷1次。

4.2 虫害(吸浆虫)

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1代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用手扒开麦垄,1个视野内看见2~3个成虫即可开始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75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视发生轻重,隔3~5 d喷1次,共喷1~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无风或策风晴天,在7:00―10:00或16:00―19:00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无雨无风阴天可全天喷药。

5 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全生育期中病害发生最多的时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时期,此时为多种病虫害高发混合期,要根据防治标准,主攻一种,兼治并防其他,可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喷药可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倒伏(防干热风、防早衰)效果。各类杀虫剂、杀菌剂可各计各量,混合喷药。也可在药剂中加入磷酸二氢钾补肥,但应现配现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注意粘虫调查。中后期注意防治时机,听取农业部门病情通报,在正规门店按产品说明书配药,忌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灌浆后期忌使用高毒农药。

6 参考文献

[1] 满红.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抓好播前的处理[J].新农村,2012(11):22.

[2] 王青松,王红梅,李传红,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82.

[3] 焦瑞文.周口市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河南农业,2013(1):30.

[4] 张国锋,李珊,耿丽艳.防治小麦病虫害 从小麦播种开始[J].河北农业,2012(9):13-14.

上一篇: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综采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