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的临床应用探讨

时间:2022-08-04 07:11:17

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的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的全部过程。结果 4例升结肠套叠中有3例获成功, 25例横结肠套叠中有24例获成功, 11例降结肠套叠中有8例获成功。结论 间隔性加压法法小儿肠套叠复位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间隔性加压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52-01

小儿肠套由于症状不典型,病程发展快,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所以成了治疗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近4年来在我院选择性进行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的检查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检查加治疗方法未见文献报到,现随机选择其中40例分析报告如下,以便和同行们进行研究探讨,不断完善这一方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患儿中,年龄最大1岁2月,最小6月;发病时间最长的14小时,最短的5小时。

2 检查方法

行常规钡灌肠造影检查,确定套叠部位,进行缓慢持续性加压,当患儿哭闹不止时停下维持压力不变,约3至5分钟后,待患儿疼痛缓解后又缓慢持续性加压,患儿再次哭闹不止时又停下维持压力不变,如此反复进行,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钡头顺利进入小肠,患儿安静入睡,视为复位成功;若反复进行超过7次或检查治疗时间超过1小时复位尚不成功,说明套叠明显,则放弃加压治疗,视为检查成功而治疗不成功。

3 结果

4例升结肠套叠中有3例复位获成功, 25例横结肠套叠中有24例获成功, 11例降结肠套叠中有8例获成功,复位成功率为87.5%。

4 讨论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近端肠段及其肠系膜套入远端肠腔,导致肠梗阻的一种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以4―10个月的婴儿,尤其是肥胖儿最常见。常见肠套叠部位为回肠套入结肠,称为“回结型”;其次是回肠套入小肠称为“小肠型”;结肠套入结肠称为“结肠型”。当肠管套入后,肠系膜同时被套入,因而血液供应障碍,时间过久,局部产生坏死和穿孔,故应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治疗。主要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伴有呕吐。哭闹后患儿精神萎靡,乏力,渐渐安静入睡,不久又反复发作。发病后4―12小时,可排出果酱样大便;如早期作肛指检查,指套上可见血迹,或用开塞露通便,可见血便。患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均可采用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的检查及治疗。

间隔性加压法小儿肠套叠复位是首先通过导管向肠腔内注入钡剂,利用X线诊断仪行X线透视及摄片,根据造影剂在结肠腔内的显影情况来了解肠套叠的部位及范围,然后采用间隔性加压法注入空气或稀钡剂的一种检查加治疗的方法,此种方法比较安全、不需麻醉、无明显痛苦、能为患儿及家属所接受,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达到治疗目的。通过间隔性加压,患儿疼痛感明显下降,配合力明显提高,加压治疗的压力及时间相对增加,使套叠范围广患儿的复位成功率明显提高,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是一种即经济又实惠的检查及治疗手段。

图一:灌入稀钡剂,明确诊断,为结肠型套叠,钡头达横结肠受阻。

图二:缓慢加压,钡头向结肠肝曲推进,于近肝曲处出现杯口征。

图三:钡头在结肠肝曲处明显受损,杯口征典型。

图四:经过四次间隔性加压后,钡剂进入小肠,患儿安静入睡,一周后复查,患儿无异常症状。

参考文献

[1] 陈炽贤主编 实用放射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3年11月第1版

上一篇:只有努力了,才会成功 下一篇: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考